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大治。
周顯王三十年 公元前339年,孝公死,子駟立。
商鞅被誅,但秦法未敗。
駟即位的第十三年,秦繼齊、魏之后,始稱王,是為秦惠王。
《史記》說:其后諸侯皆為王。
秦惠王雄才大略,廣攬各國賢才為己用,張儀入秦為相。
張儀向秦惠王獻計,力主伐韓。
下兵三川 黃河、洛水、伊水一帶,以臨二周之郊,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建王業。
大臣司馬錯力主伐蜀,惠王從之。
周慎靚王五年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國益富強。
然后,秦大舉攻趙,取中都 今山西平遙西南、安邑 今山西夏縣西北;攻楚,取漢中。
至周赧王四年 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死時,秦已東擴至今宜陽、澠池西部。
秦惠王之子蕩即位,是為秦武王。
秦武王不悅張儀,張儀離秦去魏,相魏一年而卒。
秦以樗里疾為右丞相,甘茂為左丞相。
秦武王思張儀之言,謂樗里疾道:寡人生于西戎,未睹中原之盛。
若得通三川,一游鞏、洛之間,雖死無恨。
樗里疾道:王之伐韓,欲取宜陽以通三川之道。
然而宜陽路遠而險,勞師費財,魏趙必出兵助韓,因此,此事斷然不可。
秦武王復問于甘茂,甘茂道:請讓我出使大梁,約魏相助。
武王大悅,使甘茂出使魏國,魏王許諾助秦。
甘茂與樗里疾素來不和,恐樗里疾從中阻撓,先遣副使向壽回奏秦王,而甘茂自己滯留于息壤。
秦武王至息壤,甘茂道:宜陽為縣名,其實是個郡。
攻伐宜陽,山高路遠,必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
過去有個與曾參同名同姓的人,他殺了人,先后有三個人告訴曾參之母其子殺人,最后曾母不得不信,逾墻走匿。
我沒有曾參之賢,大王對我的信任沒有曾母對曾參的信任度高。
如果我率軍攻宜陽,久攻不克,而朝中大臣詆毀我,大王也必然對我生疑。
武王道:寡人不聽人言,請與你結盟。
于是,君臣歃血為盟,藏誓書于息壤,遂發兵五萬,使甘茂為大將,向壽副之。
宜陽是韓國西部屏障。
韓國中后期領土由三部分組成,即上黨 今山西南部、南陽 今濟源、焦作、新鄭,宜陽是聯結三地的樞紐。
宜陽也是二周的門戶,宜陽與東、西周一起成為秦東進的障礙,時人蘇秦曾說過:韓東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長阪之塞。
故韓國在宜陽布下了重兵,周王室也暗中相助。
周赧王七年 公元前308年,即秦武王三年冬,甘茂兵臨宜陽城下,宜陽守軍頑強抵抗,秦兵圍城五個月,無法攻下該城。
右丞相樗里疾進言于秦武王道:秦師老矣,不撤回,恐有變。
武王召甘茂班師。
甘茂乃作書一封,使人送達武王,武王啟函視之,書中惟有息壤二字。
武王大悟,命令大將烏獲率兵五萬,以助甘茂。
韓王亦使大將公叔嬰率軍救宜陽。
甘茂、烏獲兩軍會合,大破公叔嬰于宜陽城下,然后,乘勝攻占宜陽,斬殺韓兵六萬,降者無數。
韓王恐懼,使相國公仲侈持寶器入秦乞和。
秦武王大喜,許之。
詔甘茂班師,留向壽安撫宜陽地方。
秦取宜陽,韓國斷為三,國力大衰。
對山東各國而言,宜陽其實也是門戶。
秦得此城,可以挾二周北攻燕趙,東伐魏齊,南伐宛楚,實施大規模兼并戰爭。
秦對宜陽城進行加固,成為東擴的橋頭堡。
從此以后,山東六國轉入戰略防守階段,直至滅亡。
從這個意義上說,秦拔宜陽之戰是秦統一六國的里程碑。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6151-0.html宜陽之戰的歷史意義:秦國的統一過程有何意義?歷史真相是什么?不敢公布的秘密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