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了清朝,紅夷大炮并沒有明顯的進步,和西方火器逐漸拉開了距離,導致軍事裝備之間的差距越來越懸殊。
為何清朝就沒重視這些呢?紅夷大炮 ,是歐洲在1500年至1520年制造的一種火炮 原名小佛朗機,明代后期傳入中國,改進后稱紅夷大炮,也稱為紅衣大炮。
明朝末年引進紅夷大炮之后,掀起了一波火器熱潮。
明末著名火器學家焦勖和孫元化,分別在自己的著作《火攻挈要》和《西法神機》中,提出以口徑為基數,按一定的比例科學設計火炮的各個部分。
這是中國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然而這一技術卻沒能在清朝發揚光大。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藥的國家,早在隋代時,就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藥。
黑色火藥在唐代 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
中國發明了火藥首先運用于制造煙火,不久后就將其運用與軍事,并發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
大炮和火槍在宋代中國火藥的軍事運用已經相當成熟,使得中國的科技遙遙領先于世界。
但到了清朝,舊式火炮主要有武城永固大將軍炮、神功將軍炮、制勝將軍炮、威遠將軍炮、奇炮等,種類雖多,但基本都是明末清初引進的紅夷大炮的衍生型火炮,直至鴉片戰爭前仍然沒有大的改進,甚至還存在倒退的情況。
為什么先進的大炮是歐洲研發出來的,而中國卻落后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五點:其一,文化理念。
由于清朝統治者實行文化高壓政策,大興文字獄,大規模毀書、禁書,明朝留下的《武備志》《火攻挈要》等一系列軍事書籍相繼成為禁書,以致到鴉片戰爭前夕,喪失了科學理論指導的清朝火炮鑄造陷入了嚴重倒退的境地。
嘉慶四年 1799年,清廷下令將160門明朝遺留下來的神樞炮改為得勝炮,結果改造后的得勝炮射程還不到百步,居然比原來的神樞炮射程還近,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其二,防范漢人。
清朝統治者對漢人的猜防之心也對火炮的發展產生了直接的不利影響。
康熙、雍正朝對火炮的研發配置進行了嚴格控制,甚至進行了一場全國性的廢武備運動,嚴重阻礙了火炮的使用與發展。
其三,傳統思維。
清朝統治者一直保持著弓馬騎射為本的思想。
雍正曾批示要以獎勵善騎射的人,不要因為使用槍炮而荒廢了弓箭技術。
于是清軍兵丁紛紛疏于對槍炮的訓練,轉而崇尚弓箭,對火器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
其四,城墻攻防。
在明朝,中國大城市都有高墻防衛,墻底部厚10米至20米,頂部厚5米至10米。
而歐洲的城墻大部分厚度只有1.5米至2米,而且中國城墻是泥土坯子、斜的,歐洲城墻是石制、垂直的。
因此大炮對中國的城墻破壞力不大。
其五,技術不行。
英國將大量科學技術與先進知識被應用于火炮制造。
例如在炮身鑄造方面,他們采用先鑄成實心圓柱形金屬鑄件,再用鏜床鏜鉆成炮管的方法,來科學鑄炮。
與當時清朝憑借有限經驗的低端模鑄法相比,這種鑄炮方法不僅鑄炮效率高,而且其鑄造的火炮在射程、精度、威力、穩定性等各方面都遠在清軍火炮之上。
基于以上五點,因此,到了鴉片戰爭時,清軍還在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火器不過是用火繩點放的鳥槍、抬槍。
而英軍普遍用步槍,大炮則打霰彈、開花彈,殺傷力強。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6058-0.html清朝為什么沒有繼續發揚明朝火器?研制紅夷大炮?歷史真相是什么?真相還有哪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