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胡德平說,在《紅樓夢》中,作為小說主要人物的活動和重要情節的展開場所,大觀園是一個重要的存在。
關于它的恢弘氣勢,書中有元春的一首詩為證:銜山抱水建來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間諸景備,芳園應賜‘大觀’名。
那么,大觀園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原型?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曹雪芹根據自家的園林寫的。
對此,胡德平不以為意。
他說,曹氏一族是清朝皇室的包衣家奴,有多人當過內務府的五品級郎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還蒙圣恩任過朝廷的虛銜——三品級通政使。
在《紅樓夢》一書中,也有過一些描述,如國朝定鼎以來,功名奕世,富貴傳流,威風得烈火烹油、鮮花著錦,可以從側面反映曹家在江寧數十年的富貴生活。
但不管其家族生活多么富貴,作為一名五品官員,哪怕是三品虛職的朝廷命官,也絕不能闊氣到可以擁有大觀園。
不要說曹家的江寧織造府沒有這種園林,就是清朝的恭王府、醇王府也只能共享什剎海一處水面行船。
胡德平認為,如果說書中的大觀園確有現實中的原型的話,那可能是京郊的圓明園,或泛指皇家園林的三山五園。
因為,芳園筑向帝城西的圓明園被乾隆皇帝題名為天下大觀,園中有個天然圖畫的景點;《紅樓夢》中的大觀園里同樣有個天然圖畫的景點。
網絡配圖 說到曹雪芹,多數人想到的只有《紅樓夢》,他的一生是否只有這一部作品?胡德平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說,上世紀70年代初經吳恩裕、孔祥澤介紹的《廢藝齋集稿》就是曹雪芹寫的。
這是一本極其不簡單的工藝美術圖書,全書共有八卷,每卷各講了一兩種幫助殘疾人謀生的手藝。
其中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是指導殘疾人做風箏的部分。
關于《南鷂北鳶考工志》,還有一個傳說。
曹雪芹是位風箏制作高手,據傳當年為了救濟窮困潦倒的朋友于景廉,曹雪芹扎了幾個風箏叫他拿去賣,結果風箏被高價售出,于景廉得以解燃眉之急。
這使曹雪芹得到啟發,決定根據自己扎糊風箏的經驗并參照有關資料和前輩的技藝,撰寫《南鷂北鳶考工志》,目的在于讓生活窘困的殘疾人可以以藝自養。
書中詳細闡述了風箏起放的原理,風箏的種類和扎糊、繪畫的方法。
為了便于傳授,還繪制了各種風箏的彩色圖譜,如彩蝶、比翼燕、螃蟹、雛燕、瘦燕、肥扎燕等等,共43種之多,并且寫成了易于成誦的歌訣。
如今,曹氏風箏已經成為京城最重要風箏流派之一,并順利入選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代表性圖案還被印在小學課本的扉頁上。
網絡配圖 香山腳下藏著曹雪芹故居 在學術界紅學堪稱顯學,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有關曹雪芹曾經的居住地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議題。
直到44年前,有人在北京香山發現了正白旗39號老屋中的題壁詩。
當時,這老屋內居住的是北京二十七中退休語文教師舒成勛夫婦。
1971年4月4日,舒成勛的夫人陳燕秀在挪動靠墻的木床時,將墻上的白灰刮下一塊后發現,脫落墻皮內另有一層墻皮,而且內側墻皮上似乎還有著斑斑的墨跡。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慢慢將外層的墻皮揭了下來。
結果發現,60%的墻面上都寫滿了字跡。
其中寫在墻面正中央的菱形對聯最為引人注目: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少,疏親慢友因財而散世間多。
橫批:真不錯。
這與傳說中的鄂比贈曹雪芹的對聯基本一致。
這一重大發現在學界乃至整個華人圈引發了一場地震,學者考證此建筑是曹雪芹晚年生活和寫作的地方,它也成為日后北京曹雪芹紀念館的所在地。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4985-0.html紅樓夢大觀園的原型或為圓明園?大觀園在哪里歷史真相是什么?不敢公布的秘密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