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生前 ,常把“ 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這一句話,掛在嘴邊。四十 歲以后,曾國藩得力于悔字訣,辦事愈來愈園融,處世愈來愈園通,和這一句話應該有十分 密切的關系。他的悔字訣,是不是從 《三國演義》獲得,我們無從 知道。但是劉備一生,也是 悔字訣最好的寫照。凡事不怨不尤,只以事先避免事后可能帶來的后悔,做為警惕的 要點。用來趨吉避兇,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應用。年輕時,劉備常以家世特殊,身負重任。不趁早圖謀,將來必定后悔。來激勵自己,鞭策自己。被漢獻帝尊稱為皇叔之后, 更加小心謹慎。 惟恐稍有大意,即將為曹操所殺而后悔不已。 這才自動要求起兵到徐州迎戰袁術,獲得逃離曹操掌控的大好機會。三顧茅蘆,乃是居于自己奮斗了這么多年,雖然文有孫干、糜竺、簡雍,武有關羽、張飛、趙云,還是一事無成。從水鏡先生得知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以安天下。否則再拖下去,必然死不瞑目,所以才如此謙卑。
孔明下山相助,劉備言聽計從。怕的是稍有違背,就可能后悔。關羽遇害,張飛以為劉備當了漢中王,早忘了桃園結義的誓言。使得劉備不顧一切,要照兵伐吳。張飛限期三軍掛孝,逼得部屬將他殺害。劉備明知聯吳抗曹是一貫政策,也惟恐違背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為后人所恥笑。毅然不接受諸葛亮的勸阻,以及東吳特使諸葛瑾交還荊州,永結兩國盟好的和解。無非是以悔的心態,來防止自己的獨生行為。劉備出師不利,加上哀傷過度,終于病倒在白帝城。自知不久于人世,速請諸葛亮、李嚴等大臣來永安宮,只怕遲了來不及交代后事,很可能招致悔恨。孔明來了,劉備請他坐在床邊。承認自己不聽函相的話,才自取其敗。為的是怕諸葛亮誤會自己對他不信任,以后不方便處理事情。看見馬謖在旁邊,趕緊叫他暫且退下。說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為的是怕孔明重用馬謖,造成悔憾。最后坦誠向孔明表示:阿斗可輔,就請輔助他;如果太不像樣,可以自立為成都王。害得諸葛亮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接二連三地保證,要盡忠輔佐阿斗。
劉備這種舉動,不可能是以退為進。如果是的話,大可以仿效當年劉表要讓荊州的故事,直接請孔明為漢中王。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樣直接的話,對孔明的傷害太大,等于擺明不讓孔明這樣做。我們從劉備一生的表現, 可以相信他這樣說,是出于一片真誠。就算他是騙人的,我們有一句話,可以當做參考:騙一次算騙,一直騙下去,騙一輩子,就不算騙。劉備是真誠,還是虛偽? 我們從他不接受劉表的禮讓 ,不忍心拋棄新野的百姓 ,不貪戀漢中王的既得利益而為弟報仇,應該可以相信他的真誠。孔明的退休計劃,由于劉備的托孤,而完全打消。 阿斗的種種行為,孔明都能夠忍耐,和白帝城劉備說這一番話,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劉備地下有知,也會看到悔字訣所產生的良好效果,而含笑九泉吧!
劉備為什么要托孤,難道沒有其他的方法嗎?
曹操當魏王時,左慈告訴他,不妨考慮請劉備當皇帝。自己則云逝四海,或者到峨嵋山 修道。曹操對自己的處理,十分了解。已經把自己逼得無路可走,只有硬著頭皮,一直走到人生的終點。 因為他的仇人太多, 不會放過他。一旦離開權力的核心,很可能立即被追殺。他的兒子也心中有數,知道曹操在玩弄什么把戲,絕不肯中途罷手。那些依附在身旁的文武大臣,更是不會把轎子放下來,任憑曹操想不想繼續坐下去?他只好把左慈當妖怪,下令追捕斬殺,以免擔負忠言逆耳的罪名。
現在輪到劉備自己,明知道劉禪的困境。實在難以突破,還要勉強讓他接任。顯秩序的僵化,從這里看得非常清楚。要孔明繼位,不就等于要他的命?逼得非當場撞死,不足以表明他的忠心。我們不能夠以現代的顯秩序觀點,來評鑒那個時代的顯秩序。卻應該深切地體認,為什么顯秩序必須時堂做出調整,便是各有各的包袱,很不容易擺脫。隱秩序對改朝換代,通常比較不在乎。因為站在大氣的立場,各個氣球所裝的氣體,都是大氣的一部分。換來換去,好象并沒有太大的差別。顯秩序要很久很久以后,才干脆廢除帝制。把改朝換代的沉重包袱,整個拋棄掉。希望不要為了姓氏的不同,堅持要拼得你死我活。不過在劉備那個時代,真的除了重重拜托孔明,好好輔佐之外,根本沒有別的路走。劉禪能否繼承大業,那是他的事。劉備既然立他為太子,便只好把這一個難挑的大擔子,不顧一切地交付給他。
唐僖宗李儇即位時只有11歲,不懂政事。宰相韋保衡名為托孤大臣,卻不能主持政事,實際政權掌握在擁戴有功的劉、韓兩個宦官手中。僖宗即位不到兩個月,韋保衡便被貶為賀州刺史,逐出朝廷,不久又令其自殺。但劉、韓把持朝政也未能長久,很快又被另一宦官田令孜取代。
田令孜本姓陳,在懿宗時代隨義父田某入內侍省做太監,改為田姓。田令孜很聰明,也讀過不少書,長于謀略,很快便從普通太監爬到左監門衛大將軍的高位。僖宗在做普王時,就與田令孜很熟,并且對他很有感情。僖宗做了皇帝后,稱田令孜為“阿父”,把政事全委其辦理,只有田令孜才能真正影響他。從僖宗即位之日起,田令孜便在幕后操縱一切。韋保衡被貶死,接任的路巖也很快下臺,朝廷重臣頻繁更換,甚至劉行深和韓文約也先后被迫因“病”致仕,這都與田令孜的幕后策劃有關。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正月,田令孜接替韓文約出任右神策軍中尉,標志著他正式成為宦官首領,而且可以決定對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員的任免獎懲,成為名正言順的實際執政人物。右補闕蕭瑀只因在上書中觸及宦官,很快被貶為郴州司馬。田令孜權勢之顯赫,使包括宰相在內的朝廷百官無不側目。僖宗愛好算術、音樂、下棋,并且都有相當高的水平;至于當時頗為流行的蹴鞠(古代的一種足球游戲)、騎驢擊球、斗雞、斗鵝等也無不精通;騎馬射箭、舞槍弄棒也略知一二。有一天,僖宗自豪地對人說:“若現在的科舉中設置擊球科進士,我保準能考中狀元。”那人正對皇帝的不務正業感到不滿,便接口說:“如果由堯、舜做禮部侍郎,負責錄取,陛下肯定會被淘汰。”僖宗對此無動于衷,只是一笑了之。
當僖宗無憂無慮地做皇帝時,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爆發。田令孜意識到京師長安處境危險,為尋求退路,他決定讓自己的同胞兄弟陳敬瑄和心腹楊師立、牛勖、羅元杲等去控制四川,以便將來有避難場所。在分配四人的管轄區域時,僖宗獨出心裁,讓他們站在球場上,自己坐在球門旁監督,宣布誰先射球入門,則去做西川節度使。陳敬瑄首先破門,獲得這一職位,取代了在這一地區本來頗有政績的崔安潛。楊師立出任東川節度使,牛勖被任命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宦官專權只能控制朝廷,對地方藩鎮卻無可奈何。在僖宗期間,藩鎮割據又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即軍人勢力擴大了,他們已不滿足于為藩鎮賣命或擁立其后代,而是要直接干預藩鎮。軍人暴動頻繁發生,或提出一些條件,或驅逐長官,甚至公然取而代之。許多地方軍事長官無力控制局面。田令孜主持的朝廷既然不能控制藩鎮,對敢于顛覆藩鎮的軍人勢力更無能為力,只能在事后承認既成事實。
乾符二年,關東在遭大旱之后,許多地方又發生蝗災。飛蝗所過之處,莊稼、植物一掃而空。這對本來就陷于饑荒、以樹葉維生的老百姓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這年冬天,濮州(今河南范縣)人王仙芝聚眾數千,首先在長垣(今屬河南)舉起義旗。同時,朐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黃巢也起兵響應。兩支起義軍很快聯合起來,威聲大震,在黃、淮間攻掠州縣,橫行山東,不斷給前來鎮壓的官軍以重創,起義隊伍也不斷壯大。乾符三年秋天,起義軍逼近洛陽,朝廷中一片驚慌。他們一面調兵遣將對起義軍進行圍追堵截,一面頒詔赦免起義軍將領,企圖分化瓦解。王仙芝一度產生動搖,起義軍出現裂痕。次年,王仙芝戰敗被殺,起義軍由黃巢統一指揮,他自稱“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改元“王霸”,確立了推翻唐王朝的明確目標。黃巢率部轉戰黃淮、江淮和江南數年,于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再次北上,把進攻目標指向長安。
面對這一形勢,田令孜出于個人的考慮,力主僖宗“幸蜀”,到他經營已久的領地上去。眾宰相不同意,僖宗也不愿放棄長安。就在此時,義軍已攻破洛陽,朝廷慌忙派兵出潼關拒敵。官軍由宮廷衛隊神策軍組成,可士兵大多是由街頭乞丐和流浪漢頂替的,毫無戰斗力可言,又加上不久部分官軍倒戈,起義軍得以輕易殺入長安。田令孜慌忙保護僖宗從西門秘密出逃。僖宗一行逃到鳳翔時,鳳翔節度使鄭畋希望皇帝把這里作為行宮,以組織收復京師。僖宗此時已如驚弓之鳥,決定跟著田令孜立即南下“幸蜀”,臨行前把職責推得一干二凈,囑咐鄭畋可以便宜從事,聯絡附近官軍,伺機收復京師。
經過艱苦的長途跋涉,僖宗一行到達興元(治南鄭,今漢中市東),決定在此稍作休息。這支匆忙逃竄的隊伍缺吃少穿,窮困潦倒,幸虧漢陰令李康組織騾子運來數百馱糧食,才真正解決了僖宗等人的溫飽問題。這時,從長安逃出來的文武百官也有一些陸續追到這里,逃亡中的朝廷逐漸恢復一些生氣。至此,朝廷才想到應該向全國頒布詔書,號召勤王之師努力收復京都。興元畢竟是個小地方,沒有宮殿,沒有豪華的建筑設備,更沒有繁華的城市,僖宗不愿在此久住,他派人告知西川節度使陳敬瑄、東川節度使楊師立和山南西道節度使牛勖,表示若興元難以堅持,準備避難蜀地,希望他們做好接駕準備。陳敬瑄本來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就早有準備,得到消息,立即派來3000人馬。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正月,僖宗一行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跋涉,抵達成都,陳敬瑄的府衙暫時做了行宮。然而蜀地也不太平。西川黃頭軍使郭琪因不滿蜀軍糧餉比僖宗扈從部隊相差太遠,發了幾句牢騷,竟被田令孜賜了一杯毒酒,一怒之下起兵造反,把唐僖宗逼到東城,郭琪自知闖禍,解印劍逃逸。
李儇逃出長安時沒有告訴百官,宰相以下官員絕大部分做了農民軍的俘虜;僖宗跑到東城,躲避郭琪之亂,文武官員也無人知曉;自入成都,凡有軍國大事,田令孜也只召集親信宦官商議,朝官則無權參預。僖宗本人也完全成為田令孜的傀儡。此時,僖宗已近20歲,對自己的處境也日感不滿,對田令孜的專權過甚也很惱火,在與親信談及此事時有時也涕淚交流。但他既缺乏能力,更缺乏自信,對如何改變這種局面一籌莫展,只能聽任事態發展。在僖宗躲避農民軍的四年中,天下形勢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在黃巢起義前,基本格局仍是由來已久的藩鎮割據,他們雖然不聽中央指揮,但也不能公開與朝廷抗衡,至少皇帝還是公認的共主,他們還需要得到朝廷名義上的承認。在黃巢起義中,僖宗逃亡,朝廷喪失了最后的一點威信和號召力,對地方完全失去控制。藩鎮和軍人勢力首領,在鎮壓農民起義中,競相擴張實力,形成軍閥,開始了大規模的兼并。唐后期的藩鎮割據,經過黃巢起義,轉變為軍閥混戰。李唐王朝已名存實亡,以后的延續不過是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的過渡而已。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4871-0.html歷史上劉備白帝城臨終托孤有什么特別的意義?你都知道哪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