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個相聲段子。
老師問:“圓明園是誰燒的?”
學生答:“不是我燒的。反正不是我燒的。”
老師向家長反映了這事兒,學生的娘說:“肯定不是俺家孩子燒的。這事可不能往俺們身上賴。”
學生的爹說:“燒就燒了。多大個事兒!不行俺們賠!”
這段相聲說明,一、“圓明園是誰燒的”是學校老師經常要向學生提出的問題。二、許多人真不知道圓明園是誰燒的。
圓明園是于1860年被英法聯軍搶掠并燒毀的。英法聯軍于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勝門、安定門等處,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紛紛退至圓明園一帶,英法聯軍遂追至圓明園。守園的官兵寡不敵眾敗走。法軍首先展開搶劫行動,英軍司令格蘭特遂批準英軍入園。聯軍士兵大肆劫掠園中的珍寶和陳設物。根據英國官員事后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寶(金銀、寶石、綢緞和古玩陳設等)價值達600萬英鎊之多,因不識其價值或因搬運不便而被毀壞的珍本圖書、佛塔、瓷器、家具等價值與此相仿。法國作家雨果曾經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搶劫,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原來‘勝利’就是進行一場洗劫的兩個征服者平分贓物,一個把口袋裝滿,一個把箱子裝滿,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兩個強盜的一段經歷……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咬文嚼字》于2007年1月16日向社會公布2006年十大語文差錯。文史知識常見的錯誤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肆意踐踏主權,其時圓明園已是廢園。
著名大作家的《千年一嘆》竟然也寫出了:“何況在時間上,敦煌藏經洞發現前的八十天,八國聯軍侵占北京,火燒圓明園,中華文明剛剛蒙受過奇恥大辱。”可見,“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這一錯誤認識之“深入人心”。
八國聯軍入侵是1900年的事,而1860年圓明園就被英法聯軍燒了,差了4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各國淘汰和多余的各式槍械大多被賣到了,加上國內各派系控制下的軍工廠自產武器,使得當時國內使用的槍械龐雜,口徑互不相同。當局多次試圖統一步槍口徑,幾經周折,卻沒能成功。
1934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兵器制式化會議,決定將德國M1924 7.92毫米毛瑟步騎槍定為制式步槍。該槍在德國也只有少量生產,在當時為最新型的步槍。
1934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向毛瑟兵工廠訂購了一萬支M1924步騎槍裝備稅警總團,兵工署技術司向毛瑟廠索取該槍的全套圖紙,以及料表、檢驗樣板一套,交給位于河南省的鞏縣兵工廠籌備仿制M1924步騎槍。可是由于毛瑟廠提供的圖紙及檢驗樣板有誤,于是兵工署技術司委派曾就學于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鞏縣兵工廠廠長毛毅可,向德國有關部門正式商洽購買M1924步騎槍及檢驗樣板、圖紙。經過一番周折,到1935年7月,鞏縣兵工廠終于開始試生產。因1935年是民國二十四年,此槍定名為“二四式”步槍。
“二四式”步槍籌備、試生產過程中,受到蔣介石的重視,1933年、1934年先后兩次偕夫人宋美齡到鞏縣兵工廠視察,并對“二四式”提出改進意見。蔣介石認為毛瑟槍的槍長是根據歐洲人身體設計的,而士兵比歐洲士兵身高矮一些,建議將槍托略微縮短、刺刀加長。為表示對其尊重,1935年8月,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槍匣上的印記也改為“中正式”三字。“中正式”槍身短了,便于攜帶,使用方便,但刺刀加長了,在拼刺刀時還是不吃虧。蔣介石的建議符合步兵緊湊化、輕型化的發展趨勢,也符合國情,使“中正式”成為士兵喜愛的步槍。
由于蔣介石對“中正式”的鐘愛,生產“中正式”的主要生產廠鞏縣兵工廠,也從原來的舊式工廠變為較為現代化的大規模兵工廠。
1935年10月10日,“中正式”步騎槍正式批量生產,從而開始了其長達14年的生產歷程。“九一八”后,國民政府的兵工政策開始調整,逐漸形成了主要針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而發展國防兵器工業的基本思路,將“中正式”步騎槍定為制式步槍并開始大量生產。“中正式”的生產,在兵器工業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1943年后,第21廠、第41廠等生產“中正式”步騎槍的工廠,都采用同樣的圖紙、同樣的檢測標準,生產完全相同的步槍。
“中正式”步騎槍,口徑7?90毫米,全長1110毫米,全重4公斤,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刺刀全長約575毫米。
“中正式”步騎槍采用7?92毫米×57毫米尖頭彈,殺傷力極大,并可與當時廣泛使用的機槍如捷克ZB26、“二四式”馬克沁的子彈通用。與圓頭彈相比,尖頭彈彈頭質量較輕,初速較高,加之彈頭呈流線型,空氣阻力小,彈道特性好,不易受橫風影響,從而使得“中正式”的射程和精度都遠在漢陽造和“元年式”之上。7.92毫米×57毫米尖頭彈的有效射程超過600米,比日本“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毫米×50毫米友坂步槍彈威力大。后來日本“九九式”步槍改用了7.7毫米×54毫米槍彈,但在彈道性能和殺傷力上仍與7.92毫米×57毫米尖頭彈有相當差距。而且“中正式”彈頭打到人的軀干部位不死也是重傷,而日本的“三八式”、“九九式”步槍都是貫穿傷。
“中正式”的另一個優點是,內部機件、構造均大體相同,包括槍機在內的大部分零件只需稍加修銼即可互換,有的可以直接通用。
“中正式”的缺點是拉動槍機較費力,加之,在持續射擊時,槍匣與槍機因受熱膨脹而緊貼在一起,槍機更難拉動;射擊精度、射程都不如日式。
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仍在生產全槍長為1275毫米的“三八式”友坂步槍。“中正式”步騎槍比“三八式”步槍短很多,為在白刃格斗時與“三八式”步槍相抗衡,其刺刀全長約575毫米,僅刀身部分就長達428毫米。不過,“中正式”上刺刀后的全槍總長仍短于“三八式”步槍加裝刺刀的長度。
據不完全統計,1928年至1949年間,國民政府統治區的兵工廠共生產各式步槍181萬余支,其中“中正式”占三分之一以上。
抗日戰爭中,軍隊重武器缺乏,士兵訓練不足,但是輕武器“中正式”步槍并不比日本步槍差。可以說“中正式”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國內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雖有大量的美械及接收、繳獲的日本槍械,但“中正式”仍是主要的步槍。直至國民黨撤到臺灣,全面換裝美式步槍,“中正式”才退出了作戰序列。
槍只是武器。抗戰中,八路軍、新四軍也使用“中正式”。解放戰爭中,許多解放軍戰士使用的是繳獲的“中正式”。
“中正式”最后一次上戰場,是朝鮮戰爭。人民志愿軍依然有不少戰士使用繳獲的“中正式”。朝鮮戰爭后期,志愿軍開始換裝俄式裝備,殘留的“中正式”退居二線,用于裝備民兵。
現在,“中正式”已經成為收藏品。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4224-0.html歷史的誤讀:燒毀圓明園的并非八國聯軍只有英法不該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