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駱玉笙,京韻大鼓演員,她在京韻大鼓藝術生涯中,研習繼承前輩的藝術成就,博采眾家之長,創立了以字正腔圓、聲音甜美、委婉抒情、韻味醇厚為特色的駱派京韻,開拓了京韻大鼓藝術的新生面,達到了這一藝術形式的高峰。
解說:1985年8月16日,根據老舍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文學性引起強烈反響,一時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話題。而用京韻大鼓的音調素材寫成的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也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京韻大鼓駱派創始人駱玉笙用凄涼悲壯、鏗鏘有力的音調進行了完美演繹,一時間京韻大鼓被人迅速熟知起來。
公元1914年,京劇界的代表人物楊小樓會同名旦姚佩秋,在北京建成了當時京城最大的戲園名曰第一舞臺。就在同年八月,在離上海不遠的地方,一個小女孩呱呱墜地,像當時許多孩子一樣,六個月后這個還在襁褓中的孩子被賣到了戲法藝人駱彩吾家中,養父給她取名駱玉笙。
駱巍巍(駱玉笙孫女):奶奶的養父養母,他們就是在收養奶奶之后還收養了很多孩子,就是買了很多孩子。
記者:買了很多孩子。
駱巍巍:應該覺得他就是應該是一個經紀人,他們就是一個藝術經濟人,因為他買了孩子之后一方面要做,就是駱彩吾他是變戲法嘛,他要做他的道具,然后他要找老師。
記者:耍雜技。
駱巍巍:耍雜技,戲法。奶奶說那時候她就穿長袍的那種,老太爺就穿那種長袍式的大褂。
記者:把她塞里頭。
駱巍巍:把她擱在就是他腰間系的一個布袋子,然后她就在那個布袋子里。實際上就是在人的兩個腿中間,然后他翻跟頭,帶著這孩子翻跟頭,變這些這個魚,魚盆很多水。
記者:一會兒捧出個魚缸,捧出個什么東西。
駱巍巍:最后變出一個孩子出來。
解說:這是1918年上海大世界的海報,駱彩吾和南金子的戲迷雙簧節目就出現在的上邊。就在這年,駱玉笙跟隨養父駱彩吾進入大世界游藝場,并初次登臺演唱。
劉春愛(駱玉笙入室弟子):四歲就登臺了。
記者:就登臺了,四歲登臺好像有一個。
劉春愛:小神童一樣,她嗓子簡直不是四歲孩子的嗓子,一張口就老成的,簡直韻味什么到位了。
記者:這就是天才。
劉春愛:就是天才。
記者:生來就是這塊料。
劉春愛:就是干這個來的。
解說:小時候的駱玉笙和當時的許多養女一樣,飽受凌辱。駱玉笙在自述中曾說養父對我還好,他很少打我,養母就不同了。她是從自身的遭際中理所當然的指望我,她花錢買下的養女成為她的搖錢樹,挨打受氣是常事。
記者:一般有父母的這個孩子是不可能去學藝的,因為他吃不了那個苦,要挨打的,要挨罵的。
駱巍巍:是,但是打罵以后還真的就出了很多天才。
記者:就是,沒有一個絕不是這么過來,包括京劇的戲班富連成,打戲打戲,可能自己的孩子反而教不出來。
記者:你下不了那個手啊。我小時候看過一個河北到我們那邊去的,也是一個雜技班子,那些比我還小的孩子每天早上天還沒有亮就三排凳子,最高的是三個凳子摞起來,然后上頭站一溜孩子,在上頭要往后下腰。那么高,我們上去都害怕,他在上頭還要下腰,然后下面的老師,真的,那已經是解放以后的事情了,拿的是一根長鞭,鞭子指哪打哪。那有父母的孩子誰能學這個,不能學。
駱巍巍:是。
解說:天資聰慧的駱玉笙和養父學唱京劇,一起上園子或出堂會,依然清唱二黃。
駱巍巍:奶奶的養父呢,他喜歡京劇,他自己是變戲法,也說相聲。奶奶五歲的時候就隨著養父養母就到武漢,當時的軍閥是吳佩孚在,那個時候經常給吳佩孚演出。那個時候因為駱彩吾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也會拉京劇二胡,他那二胡可以隨身帶著,因為當時的清唱,京劇清唱二黃也是在南北茶館里非常盛行的。
解說:1923年,在漢口怡園,著名須生孟小東演出了一處新編的京劇《宣統招親》,舞臺場面浩大。在舞臺的另一側,臨時搭了一個小城樓,駱玉笙反串京劇《空城計》中的諸葛亮,一句,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的城外亂紛紛,博得了滿堂彩,連在臺上的孟小東也忍不住叫好。
1/51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3681-0.html【駱玉笙】“鼓界女王”駱玉笙真相還有哪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