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現代戰爭的高效快捷相比,古代戰爭更像是戴著鐐銬跳舞。
將軍在規劃行軍路線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大軍行動的路線是否適合行軍?是否方便后勤補給?部隊在行軍的時候是否容易遭到伏擊或者是意外事件?能否保持陣型和隊列?行軍路線會不會太長?會對后勤造成多大的壓力?等等一系列問題。
因此古代戰爭中軍事地理學的應用,無論是對于進攻方選擇決戰地點或行軍還是對于防御方建設要塞堡壘,都是至關重要的。
在古代缺乏有效可靠的高速信息傳遞手段的情況下,兵貴神速就成了永不磨滅的真理,因為一支部隊遠離故土,進行作戰的時候永遠要比在國內接受訓練以及負責邊境安全的時候消耗的物資要多的多。
只有一支部隊迅速地向前推進,不予以敵人任何的反應時間,拿下戰略目標并在敵人反應過來之前就擊潰敵軍主力,才是軍隊最有效的使用方式。
這樣不僅減少了物資的消耗后勤壓力,而且還能夠以最少的損失獲得最大的利益。
在古代,盡管不同的部隊行軍速度不同,但是部隊的行軍速度普遍嚴重受到了落后的道路條件以及低效的運輸條件的限制。
一支吃不飽穿不暖的軍隊是不能有效向前推進的,只有保障了基本的后勤,軍隊才能向前。
我們在此以拜占庭帝國皇帝莫里斯的《戰略》一書中的后勤補給速度為參考,根據估計如果地形平坦,一頭騾子每小時可以行進5.2km,但是它僅僅能承擔69公斤左右的負擔,而一頭牛則可以在理論上負擔接近一噸重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看,軍隊中大量使用牛來承擔運輸任務可能是更為劃算的。
但是牛的行軍速度較慢,每小時最多只有兩公里左右,同時皇帝本人建議每天牛的行進距離不要超過32km,因為一旦超過這個數字,理論上會加速牛的死亡。
同時更為崎嶇的地形不僅會嚴重阻礙部隊的行進,而且也會更容易導致部隊的非戰斗減員。
因此選擇平坦的道路進行運輸和行進是對于進攻方更為有利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自古以來想要進入關中往往是走函谷關潼關一道,因為華北平原更容易運輸。
而即便是不走含谷關潼關也就是自東向西的路線,那也走的是以四川為根據地,依托漢中向北進攻關中平原,也就是說都是以平原向平原推進。
那么在這個時候就有人問為什么不通過河運來達到目的?我們都知道與陸地運輸條件相比河運速度更快,運載量也更大。
但是我們也需要認識到河運本身是一個受到嚴重限制的運輸方式。
崎嶇的河道、水深太淺、河流寬度不足等因素都會嚴重限制河流的運輸能力,我們需要明確我國的地形基本特征是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的態勢,也就是越往西海拔越高,而越往東則海拔越低。
我們都知道一個生活常識水往低處流處,水是從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流動。
因此我國的河流普遍流向是自西向東,最后匯入大海。
在古代的生產力條件下,人類是無法徹底戰勝自然的,僅憑人力纖夫的拉動和河流的自然力以及風力的情況下,船只是很難做到逆著河流的流向行動。
因此在古代如果想要進攻關中憑借河流,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在古代我們根本無法逆著黃河流向自下游向上游行動。
同一個道理這也是為什么得到了四川以后就可以順流而下拿下荊州,但是從荊州卻很難逆著河流向上拿下四川。
同時,自漢朝以來,關中地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日益加劇。
這就導致了黃河的河床抬高,嚴重影響了船只吃水,使得大型船只無法在黃河內行動,吃水過淺的船只很容易擱淺。
而且由于水土流失導致黃河水體渾濁,越渾濁的水體就越不利于船只,尤其是木質船只的航行。
因此,如果使用水路進攻關中地區,那就是要求木質船只在失水很淺的情況下逆流而上,這實際上是已經違反了自然科學的。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1589-0.html歷史人物解讀:古時候進入關中為什么要走函谷關潼關一道 沿黃河直接打不過不可以嗎真相還有哪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