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科舉制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狀元、榜眼、探花,或者是秋闈或者春闈這些詞語。
稍微關注歷史的可能還知道讀書人通過縣試、府試之后成為童生,童生通過院試之后成為秀才,從而脫離平民階層,真正成為士。
之后,秀才通過鄉試之后成為舉人,舉人就有資格做官了。
鄉試之后的第二年,舉人進京趕考,通過會試后成為進士。
進士在殿試中排名,第一甲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再分別授予官職,優者進入翰林院。
但其實這套大家熟悉的科舉體系是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在科舉制度誕生不久的唐朝,科舉制度并不是這樣的。
唐朝的科舉分為常科與制科兩類。
常科每年舉行,制科是皇帝臨時設置的科目。
這里主要來說常科,也叫貢舉。
常科很多時候就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科舉考試,每年考一次,在中央的尚書省考試,稱為省試。
常科明目有很多,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等。
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鄉貢。
生徒是在國子監 國子學、弘文館、崇文館、州學和縣學各地學館入學考試合格的學生,他們直接就可以參加省試。
鄉貢則是通過府試、州試的人,又稱舉人,考頭名的稱解元。
生徒絕大多數都是官員后代、勛貴子弟。
鄉貢舉子則大多數都是世家大族的學子,當時知識的傳播僅限于門閥之間,所以普通階層很難接觸到書本,就算少數特別幸運,通過考試,成為了舉人,取得了在長安科舉的資格,最后會發現,在長安等待他們的不是大展宏圖,而是步履維艱。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1138-0.html中國十大歷史人物:唐朝時期的科舉到底是什么樣的 古人又是如何獲得科舉的資格的你都知道哪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