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余光中的鄉愁是一張船票,那么金華人的鄉愁便是尖峰山。
從金華城向北遠眺,尖峰山如一朵盛開的芙蓉花,山體呈金字塔形,孤峰獨秀,極具辨識度。它是金華人無論闖蕩何處都抹不去的鄉愁,“一日不見尖峰山就要掉眼淚”是金華人對思鄉情感的獨特表達。
我們不禁要問,一座山何以成為金華人的鄉愁記憶和精神寄托?
一
尖峰山是金華北山的群峰之一,古名芙蓉山,也被稱作潛岳。
據明萬歷《金華府志》記載“芙蓉山:縣北十五里,一名潛岳,又名尖峰山。”成書于清代初期的地理著作《讀史方輿紀要》中,有更為詩意的描述,“孤山特秀,狀若芙蓉,故名。”
尖峰山 賈占勇 攝
細觀金華歷代縣域輿圖,尖峰山都被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理標識被清晰地注明。
《金華府城圖》是清代金華地區唯一一幅“照片式地圖”。133年前,清代畫家呂煥章于八詠樓上潑墨作畫,以嚴謹精細的筆法向后人展示了當時金華古城的全貌,其中挺拔的尖峰山屹立畫卷中央,一眼可辨,它與連綿的北山山脈一道,構成古城壯麗的天際線。
如果說,客居金華的呂煥章對尖峰山的描繪是具象藝術的表達,那么出生、成長于金華的一代國畫大師黃賓虹,則對尖峰山寄托了濃厚的家鄉情懷。
黃賓虹幼年時,曾拜師學畫于羅店憩園,隨老師同游北山名勝。至晚年,他仍對這一片山山水水記憶猶新。黃賓虹的畫作中,尖峰山、雙龍洞、智者寺、獅子山等景致頻頻入畫,成為他思鄉情感的載體。
1922年,時年57歲的黃賓虹在《洞天嵐影圖》的題跋中深情落筆,“回首獅山讀書處,尋源難忘是髫年”。
尖峰山也是著名歷史學家何炳松心中放不下的牽掛。何炳松被譽為“中國新史學派的領袖”,在抗戰最艱難的時期擔任暨南大學校長。據他的女兒何淑馨回憶,早年間,哪怕工作再忙,父親每年都會回金華。每次回來,爬尖峰山都是一家人的“保留節目”。
1946年,56歲的何炳松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按照生前遺愿,子女將他安葬在尖峰山前。
一直以來,尖峰山都是潛藏于金華人內心深處的家鄉符號。歸來的游子,從車窗外望去,只要看到金字塔形的山體,心中便會升起“快到家”的喜悅。
二
尖峰山,曾是金華城的思想文化高峰。
發源于北山深處的盤溪,靜靜地穿過后溪河村,這里是南宋一代理學家何基的出生地和講學地。他師從朱熹弟子黃榦,研習朱子理學,歷史上就有“朱子之后,推何基為正傳”的說法。
婺學的種子在尖峰山下開枝散葉。何基潛心研學,傳道授業,求學者絡繹不絕。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的一個冬日,放棄仕途而轉求理學真知的王柏慕名而來,何基勉勵他刻苦治學,還點明了“立志居敬”的求學方向。
兩位先賢的會面開啟了一段接續百年的理學傳承佳話。何基傳道于王柏,金履祥先后師從何基、王柏,許謙又受學于金履祥,他們以“北山四先生”的人物群像,展示了婺學強健的精神文化力量——“道本文末,文以載道”的治學思想,影響此后金華數百年的學術格局與精神氣韻。
明崇禎九年(1636年),年逾五旬的徐霞客開啟了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成就最大的一次出游。在這次游歷中,他與金華北山結下緣分。“恐東有余勝,遂望芙蓉而趨。”指引徐霞客來到北山的,正是尖峰山。
《徐霞客游記·浙游日記》中,關于北山之行的記載尤為詳實。他以一位地理學家的視角記述了雄渾壯麗的山川勝景,“兩峰橫夾,澗出其中,峰石皆片片排空赴澗,形若雞冠怒起,溪流奔躍其下”。此時,正值夕陽西墜,萬籟俱寂,徐霞客發出“與太虛同游也”的由衷感嘆。
古往今來,尖峰山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成為他們心目中的“詩和遠方”。古人以詩文解鎖了“打卡”尖峰山的多種方式,為山色增添濃郁的人文氣息。
同樣是拾級而上,柳貫的“清風翼我興,納履下山去”是稱心快意的酣暢淋漓,而戴于庭的“醉拂衣上云,坐憩松間石”則是安閑舒心的悠然自得。
杜桓把雨后的尖峰山描繪成“雨霽襲衣嵐氣濕,春深照眼翠光濃”,而童冀則用更空靈的“松籟半天驚雨過,竹窗中夜聽泉鳴”來渲染山中雨夜的寂靜縹緲。
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黃溍曾攜友人多次登臨尖峰山,題詠詩篇極多。“芙蓉峰下南朝寺,水秀山明兩絕奇”,在他心中可與尖峰山并稱“絕奇”的南朝寺,正是山腳下的江南名剎智者寺。
三
金華人習慣遠望尖峰山,且看它敦實、厚重、質樸,讓人倍覺踏實。金華人喜歡登尖峰山,勇毅先登、登高向上成為一種行動品格和精神追求。
尖峰山西側的雙龍溪峽谷景色秀麗,常年水流充沛。谷口之上坐落著全國第一座高水頭水電站,雙龍水電站。
1959年國慶節前夕,電站職工攻克技術難關,從196米高程引雙龍、九龍之水,帶動金華生產的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臺750千瓦沖擊式水輪機聯機發電,譜寫了中國電力機械制造和農村水電史的新篇章。
1960年3月14日,毛澤東主席來此視察,對金華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給予高度評價,“一垅八站”作為全國發展農村小水電的典型,引起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
水利事業的發展催動尖峰山下花木產業蓬勃興旺。上世紀80年代末,竹馬鄉下張家村將茶花作為具有本土優勢的種植業,村民由此致富,下張家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村”。羅店鎮西吳聯村也是一個以花聞名、以花富民的“小康村”,西吳聯花卉苗木展示展銷中心已成為浙中地區單體最大的南方花卉市場,年銷售額達5億元以上。
茶花成為展示婺城形象、推動鄉村振興、實現百姓致富的“金花”。
“無限風光在尖峰”,金華人對這句廣告語不會陌生。1958年,尖峰山下建起了金華第一座水泥廠,尖峰集團見證了金華工業從無到有,產業變革迭代更新的艱辛歷程。1993年7月28日,尖峰集團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國內水泥行業第1家上市公司。
今天,“尖峰”品牌已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從尖峰山腳走出去的企業家,拼搏創業,回報桑梓,一個個婺商故事在家鄉流傳。
“我們在錢江之濱起航,我們在芙蓉山下成長”,一首校歌,道出了一所大學的傳奇歷史。浙江師范大學的前身是上世紀50年代成立的杭州師范專科學校,1965年搬遷至金華尖峰山下。辦學近70年來,學校向社會輸送了30余萬各級各類優秀人才,被稱為“浙江省基礎教育師資的搖籃”。
從“錢塘大潮”到“芙蓉映日”,在婺學蓬勃興盛的土地上,北山四先生的傳承故事被提筆續寫。
古人云,望遠山而力行。
眼下正是踏青出游的好時節,扶老攜幼來尖峰山游玩的市民絡繹不絕,由1800級石砌臺階組成的山道上游人如織,山腳下的大草坪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金華人正是在與尖峰山的歲月磋磨中感悟并實踐“登山”的意義。
放眼金華大地,善于“望山”、勇于“力行”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不斷推動金華人民在新征程中不懈探索與開拓創新。今天的尖峰山下,一曲大干競跑、實干爭先的奮進樂章激揚奏響,一幅“一帶七心”的宏圖擘畫徐徐展開。
一座山,已非是山,一方城,凝聚精神!走,春日,上“春山”!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7951-0.html尖峰山丨一山何以駐心間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以加強黨的紀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