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增長5%,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臺階,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一組組數字,讓人眼前一亮,倍感振奮。
2024年5月30日拍攝的河南省鄭州東站附近縱橫交錯的高鐵線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回望過去的一年,過得并不輕松。面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帶來的重重困難和挑戰,面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種種不確定性因素疊加,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破解種種深層次矛盾,順利完成2024年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推動經濟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實現中國經濟航船持續前行。外媒在報道中表示,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國兩會的召開顯示出中國有能力堅持既定方針,抵御外部挑戰,展現中國作為全球大國的形象,彰顯其科技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穩步提升。
成績來之不易,未來任重道遠。2025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面向新征程,如何夯實“穩”的基礎,激發“進”的動能,讓中國經濟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持續展現出強大韌性?如何推動我國各方面改革有序推進、開放力度更大?如何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2024年4月12日,工人在海口市海南中心項目施工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要堅定不移錨定高質量發展航向。無論是高端裝備制造的突破性進展,還是汽車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抑或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DeepSeek和機器人等“爆火出圈”……高質量發展主線始終貫穿國家發展全局。新的一年,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續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領域深耕發力,不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促進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為實現更多“從0到1”的創新突破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厚植沃土。
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從深圳前海的先行先試,到海南自貿港的建設提速;從國資國企改革,到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從深度參與APEC的經貿領域活動到主動對接CPTPP、DEPA規則……一系列扎實舉措無不昭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要持續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數據要素確權交易、碳交易市場擴容等新興領域改革,以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帶來更大發展機遇。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持續出臺更大力度的開放舉措,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與國際接軌,加速全球范圍內資金、技術、人才、知識、數據、服務等要素流動,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
要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教育公平到醫療保障,從擴大就業到推進銀發經濟……民生議題始終牽動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進一步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持續發力,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擴大就業規模,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要持續深化“千萬工程”,圍繞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議題推出更多扎實舉措,暢通城鄉要素循環,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推動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要堅定不移厚植生態底色。無論是長江經濟帶的“十年禁漁”,推動標志性物種長江江豚從2022 年首次實現歷史性止跌回升,還是黃河干流出境斷面水質連續9年穩定達到Ⅱ類,提前2年完成消除劣Ⅴ類水體目標任務,抑或是新時代以來內蒙古累計營造林1.37億畝、種草3.36億畝、年均完成防沙治沙面積1200萬畝,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實踐充分表明,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我們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要堅定不移筑牢安全屏障。從貴州“東數西算”工程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安全底座,為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筑牢根基;到雄安新區打造數字城市安全標桿,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安全體系……我國正不斷以創新的理念和前沿的技術,持續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新的一年,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我們要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底線思維和責任落實,統籌發展和安全,健全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體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深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健全完善公共安全社會共治體系,把防范化解群眾身邊的災害事故風險作為重中之重來抓,與時俱進走好新時代中國特色應急管理之路,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奮進新征程,吹響新號角,歷史從來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讓我們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膽識,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團結一心,砥礪前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省“八八戰略”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16150-0.html奮進新征程 開創新偉業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