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立足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著眼賡續中華文脈、推動文化繁榮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大任務,明確改革路徑和具體舉措,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越是物質富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是強烈。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強大支撐。我們必須充分認清,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是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內在要求,是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時代要求,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民族永續發展。為此,我們在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上,要著力把握好以下幾點:
——聚焦“根本遵循”把準文化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堅持什么原則、實現什么目標等根本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新時代文化改革發展工作不斷打開新局面、形成新格局。特別是這一重要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在這一進程中,形成的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在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程中形成的思想精華,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我們必須從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高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旗幟,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確保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必須從堅守“魂脈”、賡續“根脈”的理論高度,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發展,持續推進“兩個結合”,進一步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夯實中國道路的文化根基;必須從更好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高度,圍繞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通過在保持“五個特性”上下功夫、在落實“七個著力”上用實勁,努力開創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呈現新氣象、展現新作為,讓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更加熠熠生輝、中華文化獨特氣韻更加充盈豐沛。
2024年9月1日在寧夏博物館拍攝的石馬。新華社記者 毛竹 攝
——聚焦“培根鑄魂”凝聚文化力量。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但形勢依然復雜嚴峻,斗爭和較量有時十分尖銳。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進一步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我們要打造理論“新高地”,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常態化制度化;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面向中國田野、解決中國問題、形成中國理論,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要立起價值“風向標”,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要弘揚道德“好風尚”,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健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體制機制,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要架好網絡“連通橋”,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趨勢,實施全媒體傳播建設工程,用互聯網思維主導資源配置,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要做強融媒“大矩陣”,堅持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新為要,深化媒體融合“一張網”建設,以更豐富的表達、更鮮活的語言吸引受眾,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
——聚焦“賡續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來自于我們的文化主體性。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魂”,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現代形態;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讓馬克思主義烙刻中國特質,這是我們進步和超越的關鍵所在、底氣所在,是增強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根本前提,也是我們面對多元文化交融、展現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的必由之路。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我們就是要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吸納現代文明的優秀成果,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造具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影響的文化精品,擴大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與感召力;就是要從解決中國現實問題出發,挖掘理論資源和文化資源,將中華民族長期積累的精神財富轉化為服務當代中國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就是要突出中華文化內涵的思想理念和價值承載并進行時代性轉化,有機融入現代社會和當代文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相契合;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創作的生命線,推出更多優秀作品,從“高原”向“高峰”邁進,推出更多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就是要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鞏固文化主體性,堅守精神獨立性。
2024年8月29日,參觀者在第八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欣賞書法創作。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聚焦“守正創新”展現文化擔當。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榮興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綿延繁盛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不絕,一個重要原因是中華民族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進行文化創新創造。可以說,一部中華文化發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創新創造史。為此,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我們要把“激發活力”突出出來。堅持文化發展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把激發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作為中心環節,健全完善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有利于激發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讓一切文化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要把“效益原則”突出出來。堅持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入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把“體用貫通”突出出來。切實把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內嵌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中,以完善的文化體制機制保障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進而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創造活力。要把“面向世界”突出出來。加強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敘事體系和知識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講好生動鮮活的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打造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扎實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定能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書寫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更加絢麗的新篇章。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15554-0.html【理響中國】堅持“四個聚焦”譜寫文化繁榮發展新篇章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堅持“四個聚焦”譜寫文化繁榮發展新篇章
下一篇: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民生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