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繆曉琴上海報道 今年的上海政府工作報告中,綠色低碳轉型再次“劃重點”,措施也較往年進一步連線成面。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上海先天劣勢是“土地資源有限,林草碳匯不足”。對此,上海市人大代表、金山區人民政府副區長蔡寧建議,發揮上海藍色碳匯在推進碳中和的優勢作用,彌補上海客觀存在的森林、草原等綠色碳匯不足。
藍色碳匯也叫海洋碳匯,是指海洋中的紅樹林、海草以及鹽沼等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海洋中的過程,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儲存時間長等特點。作為“濕地之城”的上海,大陸岸線長度213.05公里,海島岸線長288.1公里,在近海及海岸含有大量灘涂濕地,占到全市自然濕地總面積的95%以上。
如何做好上海藍色碳匯管理體系的頂層設計?蔡寧提出,要從可持續發展、激勵性補貼等方面出臺上海促進藍色碳匯發展的政策規劃,在藍色碳匯核算、交易等相關技術領域推進立法。并進一步加強杭州灣北岸等區域生態退化鹽沼濕地的生態監測和評估工作,定期發布上海鹽沼藍色碳匯的質量報告,逐漸建立健全包含定量化監測體系、定價體系以及碳交易機制在內的藍色碳匯基本方法體系。
對“金山城市沙灘西側綜合整治及修復工程”的研究顯示,鹽沼濕地相對于自然鹽沼,可以吸附更多的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藍色碳匯作用。據此,蔡寧建議加強上海鹽沼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與藍色碳匯的有機融合,提高上海藍色碳匯儲備,并盡快建立鹽沼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利用經濟手段,發展碳循環經濟,利用自然循環的二氧化碳發展海洋經濟,提升濱海生態系統的碳匯潛力。
要推動上海藍色碳匯的可持續發展,上海還需要增厚藍色碳匯的技術人員儲備、機構建設。蔡寧建議,依托相關高校資源,加強藍色碳匯隊伍建設與人才儲備,推動成立藍色碳匯發展領導小組;聯合相關機構開展藍色碳匯“碳計量”技術咨詢、專題調研等工作,實現碳排放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提升上海藍色碳匯數據的可信度;支持社會資源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開展藍色碳匯的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依托高校資源加大對藍色碳匯生態系統的研究力度,在鹽沼濕地生態修復、海洋負排放等海洋工程方面進行技術創新與藍色碳匯核心技術攻關。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7239-0.html缺森林的上海其實另有“固碳神器” 蔡寧代表呼吁發揮藍色碳匯作用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