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邱愛荃上海報道 1月14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上海市政協常委、經濟金融委員會副主任鄭楊建議上海要緊抓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機遇,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構建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年伊始,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出臺,50多條舉措,打破地區間的市場壁壘,促進人、財、物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鄭楊說,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對上海發展提出新要求、注入新動力。一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有力推動上海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的核心樞紐。就內循環而言,其打破地域行政壁壘,促進資源要素自由高效流動,使得上海能夠深度整合長三角乃至全國產業鏈資源。在國際循環層面,上海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備的金融基礎設施與豐富的貿易經驗,成為我國對接全球經濟的前沿陣地。通過強化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深度融合,吸引國際高端要素集聚,如跨國公司總部、國際金融機構等。二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上海引領長三角一體化邁向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上海可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與高端產業引領優勢,打破區域行政分割與產業同質化競爭困局。借助共建產業園區、聯合研發中心等合作模式,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長三角區域的鏈式布局與集群發展。三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注入強大動力與全新活力。市場開放深度廣度拓展方面,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上海加速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吸引全球頂尖機構、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模式落地。
然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背景下上海還存在著不足。一是上海已擁有較為完備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但是,當前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二是試點碳市場的監管框架設計不夠明確詳細。三是上海現貨與期貨聯動還存在企業及規則層面的發展阻礙。四是上海及各地高度依賴本土市場生存的企業,需進一步深化改革與拓展。
上海如何在“立”與“破”之間深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因此,鄭楊建議:一是加快推進上海金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解決不同金融基礎設施在對接過程中的標準差異、技術難題與監管沖突等問題。制定統一標準與規范,制定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技術標準、數據接口規范、安全標準與業務流程規則。打造統一的交易所技術平臺,整合交易系統、清算結算系統、信息披露系統等核心技術設施。
二是推動上海完善監管設計,引導并推動各地碳排放市場規則并軌統一,逐步形成全國統一的碳價信號。就碳排放而言,我國碳排放權市場正在經歷從“試點先行與全面推廣并存”,到“逐步完善、全國統一”的有序發展過程。上海碳排放市場建設可依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條例》率先做出引領性規定和規則。
三是上海應加快推進現貨與期貨市場聯動發展。協調現貨市場監管部門與期貨市場監管部門在規則制定、市場監管、風險防控等方面的工作,確保政策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制定統一的市場準入標準,無論是現貨企業參與期貨套期保值還是期貨公司拓展現貨相關業務,都遵循相同的資質審核原則;統一交易行為規范,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現貨和期貨市場參與者按照統一標準及時、準確地披露相關信息。鼓勵現貨企業與期貨公司通過股權合作、業務聯盟等方式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兼具現貨貿易、倉儲物流、期貨交易與風險管理能力的綜合性市場主體。
四是國有企業持續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用足用好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充分發揮上海國資平臺公司的“管資本”功能,助力上海國企重組整合,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流動,實現主業突出、布局優化、競爭力提升。加快提升國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比重,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地方國企與中央企業及各類所有制大中小企業的合作模式,在資源投入、主業培育、人才支撐等方面制定了一攬子政策,給予企業支持,激發企業創新動能。構建新型生產關系,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從考核評價、研發投入、股權激勵、成果轉化、服務保障等多個方面制定相關措施,更好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構建“政產學研用投” 深度融合的高能級平臺,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深耕全國市場,通過產品和服務的對內輸出,帶動管理、資本、技術等各類要素的跨區域擴散,促進我國各地區實現協調發展。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15974-0.html上海政協委員鄭楊建議上海要緊抓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機遇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上海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今天開幕,龔正作政府工作報告
下一篇: 上海市政協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