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訊 記者鮑筱蘭 在全球工業文明的浪潮中,上海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一直在工業發展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9月25日,“鑒往知來:上海工業博物館的傳承和創新”專題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工業、文博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袖,共同探討上海工業博物館如何成為連接歷史與現代、本土與全球的橋梁?
近年來,隨著全球對工業遺產保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重視工業遺產的價值,探索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與轉化。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具有豐富的工業遺產資源,如何有效保護并利用這些資源,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在致辭中說,工業文明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提倡尊重全球文明的多樣性,通過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借鑒和融合,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建設上海工業博物館不僅是對百年工業城市深厚工業底蘊的致敬,更是工業精神傳承與創新的生動體現。”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葛東波表示,上海工業博物館將成為集中展示工業文明和工業發展的對外窗口,連接工業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呈現工業技術變革和工藝流程演繹,打造高品質的文博城市新空間。并鼓勵社會參與共創共建,共同構建“1+1+N”的上海工業博物館體系,使上海工業博物館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文明展示平臺。
東浩蘭生集團黨委副書記倪瑾提到,上海工業博物館的建設不僅是一個展示工業歷史的場所,更是一個激發創新思維的平臺。倪瑾強調,東浩蘭生集團將不遺余力地推進博物館的建設,努力將其打造成一個集教育、研究、展示、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論壇上,中國文物學會會長顧玉才、同濟大學副校長婁永琪、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胡可一、上海電氣集團黨委副書記辛健以及迅達(中國)首席執行官施達毓等嘉賓分別就工業遺產的保護、工業創新等主題進行了精彩的演講。
顧玉才在演講中指出,工業遺產的保護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負責。他強調,保護工業遺產需要深入挖掘其內在價值,通過創新的方式使其重新煥發生機,成為推動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同濟大學副校長婁永琪則從設計新質力的角度探討了工業設計在推動工業創新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設計不僅僅是一種視覺藝術,更是一種戰略思維,能夠驅動產業升級和創新。
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胡可一通過回顧中國第一批萬噸輪的建造歷程,展示了中國工業發展的輝煌成就。他提出,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應該與城市的發展緊密結合,成為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上海電氣集團黨委副書記辛健分享了該集團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成功經驗,強調科技創新是推動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核心。
迅達(中國)首席執行官施達毓則從企業的角度探討了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文化傳承推動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他認為,企業應當承擔起保護工業遺產的責任,通過創新的方式使其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在圓桌論壇環節,嘉賓們就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創新、工業設計的變化、工業發展的記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是推動工業文明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是實現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鍵。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為企業和社會組織提供支持;企業應積極探索工業遺產的商業價值;社會各界應提高對工業遺產重要性的認識,積極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來。
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不僅為上海工業博物館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建議,也為未來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指明了方向。專家們希望通過博物館的建設,提升公眾對工業遺產的認識,促進文化和經濟的雙向互動,使工業遺產煥發新的生機。未來的博物館將成為教育與研究的綜合性平臺,促進學術界與企業界的深度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在工業文明的傳承與創新方面展現出的決心,標志著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態度。通過與國際社會的深入交流,中國希望分享其在工業發展中積累的經驗與智慧,推動全球經濟與文化的共同繁榮。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15615-0.html“鑒往知來:上海工業博物館的傳承和創新”專題論壇召開,探討上海工業博物館如何成為連接歷史與現代的橋梁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