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篇文章得到了平臺推薦,成功增加了不少新訂閱。同時到來的,還有一些網友對于“等效光圈”概念的不解(和惡言惡語)。
之前說過,一年最多講一次“等效光圈”概念,那么今天就用一下本年的額度吧。
50mm算廣角、標準還是長焦?
在全畫幅相機上,50mm是標準鏡頭;在4/3畫幅上,50mm是遠攝鏡頭;而在更小畫幅的便攜相機或手機上,50mm就變成超遠攝鏡頭。而在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上,50mm也可能是廣角甚至超廣角鏡頭。
拍攝視角是由鏡頭物理焦距與畫幅共同決定的(對數碼相機來說,畫幅就是“傳感器尺寸”)。建立以35mm全畫幅為基準的“等效焦距”體系,不僅免去了逐一記憶特定傳感器尺寸下、鏡頭焦距與視角的關系,也便于不同畫幅拍攝相機比較視角 —— 我們不需要刻意記住1/2.5“英寸”傳感器搭配8.3mm鏡頭的視角是多少。
只需要通過1/2.5“英寸”計算出等效系數約為6.0x,然后8.3mm x 6≈50mm,就能知道它屬于標準鏡頭了。
所以,F4算大光圈還是小光圈?
和焦距一樣,光圈到底大不大也取決于相機畫幅。在全畫幅相機上,F4算是中等光圈;在手機上,F4絕對算是小光圈;而在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上,F4也可以是大光圈甚至是超大光圈。
“等效焦距”便于我們轉換視角;而“等效光圈”則能幫助我們對比虛化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弱光拍攝能力 —— 手機上等效焦距240mm、物理光圈F4.9(等效光圈遠小于F4.9),對比全畫幅相機240mm、F6.3,顯然還是全畫幅相機的虛化更強、弱光畫質更好。
鏡頭的通光孔徑不會變大
“等效”是一個便于不同畫幅比較的計算方法。比如前面提到的8.3mm手機鏡頭,它的物理焦距永遠都是8.3mm,只是在這款手機上可以提供與全畫幅相機50mm鏡頭近似的視角;
而它的光圈其實也有F1.6,可以遵從相機一樣計算曝光,但實際效果肯定遠不如全畫幅+50mm大光圈鏡頭 —— 引入“等效光圈”,計算出F1.6×6≈F9.6,則能讓我們對它的虛化能力與弱光畫質有一個大致判斷。
再換個說法:在一個相機+鏡頭拍攝的照片上做裁切,也能實現相當于更長焦距鏡頭的拍攝視角。在這個過程中,光圈不變、快門也不變。
我們無法用8.3mm F1.6通過裁切得到與50mm F1.6相同的拍攝效果,也無法讓200mm F2.8通過裁切得到與300mm F2.8乃至400mm F2.8相同的效果。
永遠記住,光圈 = 焦距÷通光孔徑。當一款鏡頭完成設計、生產后,它的最大通光孔徑就被確定下來了。你要給焦距乘等效系數,就要給光圈也乘上等效系數,這樣才能維持等式成立。
沒有只賺不賠的好事。一邊變長了,一邊就變細了。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5-101005-0.html手機的焦距和光圈為什么要加個“等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