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目光都停留在Open AI和谷歌的時候,微軟不聲不響地投下一枚重磅炸彈。
北京時間5月21日凌晨,在微軟Bulid開發者大會前夕,這家軟件巨頭舉辦了一場特別發布會,提出了名為“Copilot+PCs”的概念。
與此前被主機廠頻頻展示卻又概念模糊的“AI PC”相比,微軟在Windows系統層面,集成了剛剛問世的GPT-4o;在硬件層面,內置的驍龍X Elite芯片可以在不依賴云端算力的情況下,本地處理生成式AI應用。
盡管此前關于微軟將對Copilot進行升級的消息已經滿天飛,但本次發布會還是大大超出了預期。
首先,令人始料未及的是,GPT-4o竟然能如此迅速地被整合到終端產品上。當然,考慮到Open AI與微軟的關系,雙方圍繞端側AI的合作大概率早已開始。
其次,“Copilot+PCs”的首批產品中,全部搭載驍龍X Elite/X Plus兩款芯片,這意味著微軟開始主導主機廠們集體轉向ARM陣營。
過去幾年,蘋果憑借ARM架構的M系列芯片在PC市場中大舉蠶食Windows陣營,如今微軟選擇了用蘋果熟悉的方式來向這家公司發起反攻。
發布會現場,微軟的高管甚至在演示產品旁邊,直接擺放了一臺搭載M3芯片的Macbook Air,展示在圖片生成的環節中,Copilot+PCs如何大幅領先于后者。
圖片生成速度對比,圖片來源:Microsoft
微軟如此公然地“針尖對麥芒”,蘋果還能接住招嗎?
AI PC這事,終于有點眉目了
相較于生成式AI應用在處理速度上的提升,本次發布會更加值得稱贊的是,微軟展示了許多項行業內從未有過的創新應用。
比如,讓你的電腦實現“時光倒流”。
這項被命名為“Recall”的功能,可以讓Copilot幫助用戶查找在本地的文件、任務,或者是網頁瀏覽記錄。
這項功能的原理是,電腦每隔幾秒鐘就會捕捉并記錄一次當前的屏幕快照,并加密存儲到電腦硬盤中。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場景:幾周前,你曾瀏覽過一個關于汽車配色的網頁,唯一記得的有效信息是,“看到了一輛紅色的車”。
在類似的模糊信息下,就可以通過搜索“紅色汽車”,讓Copilot調出過去一段時間中,所有帶有“紅色汽車”這個元素的網頁。
圖片來源:Microsoft
如果出現的結果過多,你還可以通過上方的時間軸,選擇特點時間區間,來進一步篩選想要的結果。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條時間軸上,你可以回溯之前操作的任何任務,甚至是看過的視頻。
這絕對是生產力的一次躍遷,但弊端也很明顯。
首先是隱私安全問題,如果說過去的隱私安全是用戶與廠商間圍繞Cookie的爭議,那么在Copilot+PCs上,這種數據痕跡已經變成了用戶電腦上每隔幾秒就要進行的“屏幕畫面錄制”。
發布會后,馬斯克更是直言不諱地表示“這是《黑鏡》中的一集,必須要關閉這個功能。”
圖片來源:@Elon Musk,X
對此,微軟在發布會上多次提到,所有記錄的信息都將在電腦本地儲存,絕對不會上傳到云端,而且用戶也可以自定義選擇系統可以記錄哪類信息。
不過,如果全部在本地留檔,系統每天保留的海量信息是否會過多占用存儲空間?對于這個問題,微軟在現場并沒有做出說明,但表示“Recall”功能在今年晚些時候會正式上線。
另一項令人振奮人心的升級是,微軟展示了在GPT-4o的加持下,我們終于看到了語音助手該有的樣子。
在現場的一段Demo中,測試人員打開了游戲《我的世界》,并呼叫了Copilot詢問如何打造裝備。Copilot即時地提供了建議,甚至在發現“僵尸”后,向玩家表示“這是僵尸,你需要迅速遠離它”。
圖片來源:Microsoft
實際上,如果把Copilot當作游戲中的NPC來看待,類似的基于AI驅動的NPC在近些年已經屢見不鮮。
但需要說明的是,在微軟的演示場景中,Copilot并非是預先設置的進程,而是玩家實時調用的,它需要在監控游戲畫面的同時,處理玩家發送的語音信息。
這對于游戲行業來說,或將帶來一次顛覆性的轉變。
此外,微軟還針對“相對傳統”的生成式AI場景做了大幅升級。在現場演示的Surface樣機上,實時字幕的支持的語種已拓展到40+,場景包含視頻會議、流媒體內容。
微軟還為自家的Paint應用升級了擴散算法,現在用戶可以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框架,電腦實時生成出對應的圖畫。
圖片來源:Microsoft
雖然當下聽起來已經不算新奇,但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功能全部都是借助本地算力完成的,而支撐Copilot+PCs的就是此前被業界寄予厚望的驍龍X Elite。
PC行業,真的要變天了
兩個月前,英特爾在臺北舉辦了一場開發者大會,并罕見地與微軟共同發布了對于AI PC的定義:需配備NPU、CPU和GPU,并支持微軟的Copilot,且鍵盤上直接配備有Copilot的物理按鍵。
原本Windows鍵的位置,現在變成了Copoilot鍵
透過這則聲明,能夠挖掘出兩條關鍵信息:首先在AI PC的定義權上,英特爾與微軟的利益是一致的,Wintel聯盟未來在AI PC時代仍會存在;其次是將異構計算平臺將做為AI PC的硬件基礎,已經成為各家的共識。
但問題在于,能夠玩轉異構計算的又不止英特爾一家,所以在今天的發布會上,我們看到了“Windows+高通”的組合。
就目前微軟公布的信息來看,“Copliot+PCs”的首批產品將于6月中旬開始,主機廠商中包括聯想、華碩、戴爾、惠普等主流品牌紛紛響應,而這批產品中將全部搭載高通驍龍 X Elite/X Plus芯片。
圖片來源:高通
這枚去年10月發布的芯片,由臺積電4nm工藝制程打造,搭載了全新定制的Oryon CPU,在4+4+4的三叢集中,12顆核心的主頻均可達到3.4GHz,其配備的NPU具有45TOPS的算力,集成的Adreno GPU也能提供4.6TOPS算力。
相比之下,目前在AI PC上普遍搭載的英特爾酷睿Ultra總算力約為34TOPS。
除了在算力上的領先外,基于ARM架構開發的X Elite在能耗表現上,較一眾X86架構芯片也是具先天優勢。
實際上,微軟早在2012年就做出過從X86向ARM轉變的過渡,并于當年推出了基于ARM架構芯片的Surface,但當時的ARM架構采用的指令集為32位,程序兼容性幾乎不存在。
而去年ARM更新的V9.2架構中,包括Cortex-X4、A720和A520三款處理器芯片設計全部轉向64位指令集。與此同時,包括Photoshop、Zoom、Chrome等大型應用程序也紛紛推出了支持ARM 64位的原生版本。
應該說,今時今日ARM架構芯片從手機端向PC端的躍遷,已經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
當然,考慮到X86架構芯片極強的通用性和靈活性,微軟聯手高通的目的可能不是取代英特爾,而是向蘋果發起的一次挑戰。
就目前來看,至少與M3芯片相比(M4芯片還未搭載在Macbook上),驍龍X Elite+Windows的組合要明顯強于M3+MacOS。
首先在性能上,無論是Geekbench還是Cinebench,搭載驍龍X Elite的Surface Pro幾乎在每一項基準測試上都擊敗了M3版本的Macbook。
而蘋果引以為傲的能耗表現,改用ARM架構后的Surface也要大幅領先于Macbook。
微軟方面表示,目前搭載驍龍X Elite的15英寸Surface Pro在續航時間上達到了22個小時,實際測試中,相比于M3版本的Macbook,前者在計算速度提升58%的情況下,續航時間延長了20%。
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微軟已經通過本場發布會實實在在地展示了AI PC的應用場景和開發潛力,而蘋果在AI上的動作仍然僅以輔助功能的形式展現,這恐怕并不足以說服用戶為此買單。
無論是微軟與高通的聯姻,還是各主機廠的積極響應,都能看出在Windows陣營中,更加緊密的生態聯盟正趨于成形。
一個月后的WWDC,可能就是蘋果后的機會。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7-89804-0.htmlPC行業要變天了!微軟祭出殺手锏:蘋果接得住嗎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