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卡戴珊前男友、爛片演員@Pete Davidson近上了一檔談話節目,談話的主題是洗紋身。
出生于1993年的@Pete Davidson身上有200多處紋身,其中與戀情有關的紋身數不勝數,關系錯綜復雜的就像是《權力的游戲》的人物關系網。
比如為了紀念和@Ariana Grande的5個月戀情,他在肋骨上文了戀人的名字,又在手指頭上文了個縮寫。在剛剛結束的戀情中,他又把卡戴珊和四個孩子的縮寫“KNSCP”文在了鎖骨上,并配上了“我的女孩是律師”的...呃,甜蜜話。
在節目上,@Pete Davidson聲稱自己正在進行洗紋身大行動,終只計劃只保留2、3處,他聲稱之所以這么做是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人”而不是外表像大人頭腦像小孩的柯北。
當然,看客們也有理由相信他在為自己身體畫布的騰地,因為按照這個頻率下去,估計用不了多久下一個女朋友的名字就要出現在腳趾上了。
不管@Pete Davidson洗紋身的真實目的如何,但這件事在TikTok上:
已經成為了西方年輕世代反紋身浪潮的一件武器。
越來越多的外國媒體,關注到了年輕一代反對紋身的趨勢。打開今天的@Tiktok,你會發現在西方世界批評紋身已經成了冉冉升起的流量賽道。
借著@Pete Davidson的故事,露著大花臂,說紋身是自己后悔的事是一種;說自己紋身土了,大家要謹慎的又是一種;嘲笑紋身的人傻、臟了的說辭還是一種。
這種現象吧,對于成長于東方的我們來說,不是啥新鮮事。再沒啥感知,去虎撲、抖音、小紅書問問大家對紋身文化的看法就知道了,它在東方諸國主流文化里就沒抬起頭過。
但西方世界對于紋身文化的逆轉才叫有趣,西方文藝作品展示出紋身之于青年文化的效力,歷史告訴我們19世紀末開始,西方精英階級就讓“精細紋身”成了身份符號。
紋身在當代文化中登堂入室的標志性事件,可能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子嗣們遠赴日本紋身的熱潮。
先是維多利亞女王次子@愛丁堡公爵阿爾弗雷德王子,他在1869年的東京酒店請人過來在胳膊上紋了條龍,1873年的一幅畫記錄了他的紋身。
隨后遠赴東瀛紋身的是女王孫子@阿爾伯特·維克多王子和后來的@英王喬治五世。
1881年,倆人在十幾歲作為海軍學員訪問日本的時候,在京都特意找師傅紋身,維克多整了只飛鶴,喬治則搞了只老虎。
這一消息是公開新聞,兩國媒體都有報道,好事的《倫敦新聞畫報》特意還配了圖,以幫助讀者理解倆王子在神秘的東方究竟做了點啥。
1882年12月2日,《倫敦新聞畫報》
面對皇親國戚爭相前往日本紋身的狀況,英國決心管管。為此痛苦的皇族,可能是后來的愛德華八世,他在1922年向父親抱怨:
“不能去日本紋身令我失望,這種行為似乎已經被政府列為非法...”
時尚趨勢永遠是自上而下的傳播,是向上模仿的游戲。
19世紀西方頂流皇室成員的行為,讓紋身從囚犯和民間結社的標志變成了身份符號,因此帶動的社會認知與趨勢影響今天——你根本無法數清有多少頂級公眾人物帶著紋身出鏡,我說的不僅僅是藝人和運動員,甚至包括政客。
能印證這一點的是紋身普及率,數據顯示:英國有26%的人擁有紋身(2022,YouGov),美國有32%的人擁有紋身(2023,Pew Research Center),相比之下,韓國為25%(衛生福利部,2022年,包含紋眉)日本只有1%。
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名的國防部長人選海格塞斯
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
瑞典王妃索菲亞
2023年的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一定程度上也顯示出了西方世界民眾的接受度。
80%的美國人認為過去20年社會對紋身者的接受度正不斷提高,6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會覺得紋身能代表啥——這意味著經歷多年浸染,西方世界即便不能完全說消化、接受了紋身文化,但至少也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所以,今天引起眾多西方文化觀察家關注的反紋身現象,便顯得意味深長,格外有趣:
當紋身比例隨著年輕更新變得越來越大,反對紋身不再是因社會道德壓力而作出的決定,那么年輕一代到底是為啥?
俗了,是西方年輕人開始厭煩紋身的底層緣由。
時尚游戲是周而復始的階級示差行為,一旦某件時尚事物普遍存在,那么它就不再與時尚有關,甚至是身份的累贅。
現在,正是逆轉時刻。從19世紀末以來紋身開始進入“美學、時尚”范疇,整個世界便迎來的紋身產業的蓬勃發展,當在家樓下走兩步就能看見一間紋身店,曾經神秘、昂貴的服務,便不再特立獨行,退化成了一件唾手可得的俗氣商品。
同時,在大量勞動力涌入紋身產業后,價格也迎來了下降,成了工薪消費。比如在2018年左右,微博上就有種網絡混蛋話,說找不到工作的美術生都去干紋身了。這便使得紋身又失去了曾經的階級屬性。
時尚永遠是政治的。
這不單單顯示在更迭狀態像鐘擺效應,更多的時候它是一整套體系掉頭的結果。
2024年11月10日,美國時尚評論員@elysiaberman在她的視頻內容中表示,其實通過市場時尚風潮的變化就能預測出特朗普二次當選的結果。
“Tradwife風潮帶動了裸妝風、靜奢風、棕發這些傳統美學,連整形都不在流行巴西翹臀,而是更隱秘的整容了,反紋身也屬于這個體系之中。毫無疑問,我們的時尚正在向更保守的方向轉變。”在現在已經爆火的視頻中,她這樣說道。
@elysiaberman所言非虛。
當性別議題成為2024年美國大選的重要的議題之一,符合生理性別的外表要求便和政治議程相輔相成,在這樣的變化中,不出意外的女性身體再一次成為了慘烈的戰場,承壓重。
在社交媒體上,沒有紋身、支持保守美學的用戶,不斷引用@Pete Davidson前女友卡戴珊的發言,來印證自己的高貴,滿足優越感:
“親愛的,你會在賓利上貼貼畫嗎?“
這種論調,將近年來一直火熱的“CleanGirl-干凈女孩”審美推向了更高峰。
干凈女孩審美的關鍵點是輕松、清新和自然。放在中國語境下理解,他更像是男性視角下鄰家女孩的概念,與近兩年火爆的松弛感類似。它由淡妝、自然發色、所謂“健康的皮膚和身材“和基本款穿搭構成。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旦將女性外貌和“干凈”這個詞勾連在一起,總沒啥好事。不扯遠的,就拿現在來說,暫且不論干凈女孩審美的“自然感”要花大量金錢和精力打造,干凈這個詞的本身提法,本身就帶著階級、種族的意味。
在這樣的審美趨勢下,越來越多的西方年輕女性正在陷入“婚紗焦慮”她們害怕帶著紋身結婚會搞砸一切,于是便想盡辦法消除紋身。這種熱情,讓洗紋身行業站在了風口上。
咨詢機構@market.us于2024年12月16日公布了“紋身去除設備”的銷售額報告,報告指出該行業將在全球取得大幅增長,預計到2033年,整個行業規模將達到3.355億美元
報告特別提到:
“由于消費者偏好的改變,洗紋身設備的需求正在穩步上升...年輕群體,尤其是千禧一代,是紋身的大消費群體,也是尋求去除紋身的重要群體,他們是推高產業的主要力量。”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中國,雖然中國紋身產業數據有些匱乏,但在紋身圈中近流行的財富神話就是:
我的紋身師朋友轉行洗紋身,現在發財了。
推高洗紋身行業與反紋身現象的不僅僅是保守審美,還有算法游戲。
@Kyle Chayka在其著作《Filterworld》中寫道:過去的時尚趨勢以年為單位,但現在的微趨勢卻以周為單位,這是因為在算法加持下,時尚變多了,同時也變得更不持久了。
麥肯錫2019年的一項調查也顯示了這一點,他們調查發現,跟15年前相比,一件衣服的平均穿著次數減少了36%,時尚趨勢的加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緣由。
而對于年輕群體來說,如何與酷的算法保持同步顯得極為重要。至于為什么一定要跟上的緣由,按照心理學家的說法,成長于社交媒體世界的他們, 比任何一代人都害怕錯過熱點,一旦錯過就會陷入焦慮,他們將之稱為FOMO,害怕錯過恐懼癥。
開始是衣服,現在是紋身。
兩者的唯一不同,就是把身體和算法美學聯系在一起要更為危險,畢竟身體不是游戲皮膚,換來換去是需要代價的,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紋身持有的態度不是謹慎和終身擁有,而變成一件可替換的配飾。
“這兩年,越來越多的人找我洗紋身,一方面是品味變了不想要了,另一方面是覺得洗淡好蓋。現在流行的又都是那種拼貼紋身,一塊兒一塊兒的,好洗。不像之前流行的日式紋身那么整,要洗就得全洗。”紋身師@滿師傅說。
在幾年前,很多新聞媒體還預言Z世代將是擁有紋身多的群體,但沒過10年狀況就已經完全逆轉。
這種因為算法焦慮而對終身之事反復無常的態度,像極了一個荒誕的寓言,他關于一個根本問題——我們喜歡什么、堅持什么,到底是自己決定還是算法決定?
在Reddit上,一位用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老實說,我寧愿被稱為“不干凈”,被罵成蕩婦,也不愿成為干凈女孩審美的一部分,哈哈,讓他們去做算法的奴隸吧,我做我自己。”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7-139406-0.html年輕人開始厭棄紋身了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