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一年一度的“3·15晚會”即將拉開帷幕。作為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舞臺,它不僅是曝光不良商家的“照妖鏡”,更是提升公眾消費安全意識的“指南針”。今年,又有哪些行業黑幕會被揭開?讓我們提前盤點那些可能被曝光的熱點問題。
食品安全是焦點
每年的“3·15晚會”,食品安全問題總是備受關注。畢竟,食品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一旦出現問題,后果不堪設想。去年,梅菜扣肉被曝光使用劣質槽頭肉,淋巴、腺體肉眼可見,引發了公眾的強烈反響。類似的事件還有“土坑”酸菜、假冒香米、變味粉條等。
去年7月,“化工油罐車運輸食用油”事件就引發了公眾的廣泛熱議。食用油是我們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這一事件觸及了食品安全的底線,關系到每個人的健康和福祉。長期攝入含有化工殘留的食用油,可能導致人體中毒,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甚至對肝臟、腎臟等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損害,但消費者很難分辨出來。
此外,奶茶行業也問題頻出。知名奶茶品牌如茶顏悅色、蜜雪冰城、喜茶、茶百道、古茗等,屢遭投訴,存在異物等質量問題。新發布的《奶茶行業投訴分析報告》顯示,2024年投訴量同比激增66.58%。其中,蜜雪冰城以31.27%的投訴占比位列榜首,茶百道占比20.45%,霸王茶姬占比9.98%。
記者可能正在暗訪這些環節,揭露淋巴肉二次加工、反復冷凍等問題。網紅飲品中也存在“科技與狠活”,如植脂末標“鮮奶”、防腐劑翻倍添加、代餐食品中非法添加等。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全為本。食品安全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屢屢曝光的事件令人觸目驚心。
新能源汽車問題頻出
去年的“3·15晚會”,寶馬因產品質量問題被點名,具體表現為發動機無故熄火、啟動困難等。而今年,預計被點名的車企可能會是新能源汽車。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一系列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盡管各家主機廠和電池廠商都在宣傳動力電池的高安全性和零自燃,但2024年因電池問題引發的新能源汽車召回仍達到29.5萬輛。用戶反饋的電池故障主要表現為行駛中斷崖式下降、動力電池突發故障斷電導致“趴窩”,甚至在行駛、充電或靜止過程中突發自燃。
2025年2月國內汽車投訴數據顯示,總投訴量達39,985宗,環比暴增237%,同比上漲160%,創下歷史新高。投訴共涉及887款車型,其中220款車型投訴量達兩位數以上。
主要投訴分為三類:一是新車迭代速度與用戶知情權的沖突,車企為搶占市場加速推新,但未建立透明的產品生命周期溝通機制,導致車主在臨換代時買了老款,引發不滿;二是價格戰的副作用開始顯現,損害了品牌忠誠度與二手車殘值;三是服務體系升級滯后于技術升級速度,售后支持、OTA維護等能力未同步提升,影響了用戶體驗。
至于今年會有哪家車企被點名,還需看幾天后的“3·15晚會”。
直播帶貨騙局多
近年來,直播帶貨行業迅速發展,但其中的騙局也層出不窮。以無門檻直播帶貨課培訓為名實施詐騙的事件在國內多地出現。詐騙分子虛構身份,虛構其為抖音、騰訊、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簽約“金牌導師”的身份,聲稱可提供官方資源和無人直播每月保底收益項目,聲稱只要加入課程就能旱澇保收,不斷吹噓自己通過直播帶貨每天都有高額收入。
此外,直播間的保健品已成為消費者權益受損的“重災區”。不少老人“一邊上網,一邊上當”,不僅花費大量時間和錢財,還面臨健康風險。
去年12月有報道稱,陳女士的姥姥每天都會準時看直播,花在直播間里的錢已有上萬元,但買來的保健品卻大多是假冒偽劣產品。例如,一款聲稱是“某三甲醫院院長”推薦的益生菌,售價高達698元兩盒,但實際效果卻微乎其微。
社交媒體上,不少消費者發出感慨:“到底怎樣才能有效打擊?”“有什么辦法能勸勸老人?”CNMO認為,除了加強監管外,耐心與父母溝通也是必要的。
AI技術濫用
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各類與之相關的騙局也應運而生。例如,虛假的“明星代言”廣告、利用AI換臉技術進行詐騙等。
此前,江西一位老人因網戀“假靳東”AI換臉視頻,不惜貸款200萬元資助“偶像拍戲”,終血本無歸。這一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讓靳東建議對AI換臉立法。還有案例顯示,天津市民李先生接到“領導”視頻電話,畫面中對方神態自若,聲音與慣常無異。在“眼見為實”的心理暗示下,他分三次轉賬95萬元,直到次日當面確認才知受騙。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現實問題:當技術能夠完美復刻人類的外貌與聲線時,傳統的信任機制正在遭遇降維打擊。
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自己也是AI濫用的受害者,并呼吁盡快立法重點整治AI換臉、擬聲等違法侵權行為。這一現象表明,AI濫用的風險已到了必須正視的地步,針對性的治理和監管迫在眉睫。
醫美虛假營銷
醫美行業作為問題高發領域,一直是“3·15晚會”的曝光重點。主要問題集中在違規使用的原料、無資質操作、虛假營銷等方面。
近年來,“美托”套路悄然興起。所謂“美托”,即醫美機構預先安排在生活美容院的銷售人員,與美容院工作人員、醫美咨詢師等相互配合,按照事先編排的“劇本”,運用“話術”,對目標顧客實施精準“圍獵”。有專家表示,“美托”“醫托”通過冒充消費者夸大服務效果來誘導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服務,涉嫌虛假宣傳和欺詐,可能侵害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和財產權益。
目前,“美托”“醫托”已成為行業“潛規則”,但由于此類行為較為隱蔽,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時常遭遇舉證困難、證明標準較高等難題。因此,應當加強立法與監管,明確“美托”“醫托”的認定標準和法律責任。
在某第三方投訴平臺上,以“美容 虛假宣傳”“美容 低價引流”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相關投訴超過4000條。不少消費者反映,部分醫美機構存在“虛假宣傳,誘導消費,欺騙消費者,與術前承諾的效果完全不符”“套路太多,沒有效果”“騙人的,到店后說需要另外加錢2000多元”等問題。還有消費者投訴稱,被引流到店后,技師一直勸其做高價眉毛,并不斷推銷其他套餐,但實際操作中,技師經驗不足,眉型不一致,甚至被拿來做練手。
從消費者反映的問題可以看出,部分醫美機構存在欺詐性行為,而消費者對這一行業又缺乏了解,很容易被忽悠。有專家建議,應盡快建立醫美醫師自律機制,進一步細化醫師法中關于從業禁止的相關規定。
寫在后
除了以上行業外,安全防護產品、兒童用品、寵物消費、違規薦股、虛假測評和文旅消費領域也都可能是此次“3·15晚會”關注的內容。
總之,在“3·15”晚會的聚光燈下,每一個被曝光的黑幕都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也希望這次晚會能給企業和行業敲響警鐘,而不是在事件的討論度過去后,又重新回到原點。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7-136444-0.html“3·15晚會”倒計時!這些行業可能“被點名” 黑幕太多了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