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6月6日電(記者 熊家林)仲夏農忙時節,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社的早稻田里,一片綠意盎然中,37個智慧農情監測站像稻草人一樣立在田間。
“多虧了這些好幫手,我們坐在辦公室就能了解農田狀況。”大田農社種植基地負責人李科明介紹,農情監測站集納了風速儀、光照強度測定儀、高清攝像頭等一系列傳感器,數據傳輸到后臺后,定時把田塊的溫度、濕度、墑情、光照等信息與標準值比對,為田間管理、農事工作提供參考。
今年開春,李科明通過農情監測站反饋數據發現,土壤溫度回升速度較往年更快,于是他提前了10天進行育秧、插播。李科明說,通過數據觀測比對“搶”出來的這10天,不僅為后期“雙搶”預留了更長的窗口期,也意味著下半年能選擇種植生長周期更長、產量品質更好的晚稻品種,相當于增加了種糧收益。
江西省南昌縣大田農社種植基地負責人李科明正在介紹田里的智慧農情監測站。新華社記者 熊家林 攝
“以前種田‘靠經驗’,如今種田‘看數據’。走智慧農業的路子精細管理,才能有更好收益。”李科明點開手機上的“大田物聯”應用程序說。根據農田地勢,農社流轉的1萬多畝農田被分成4000多個小塊管理。他隨手點開編號為“0229”的田塊,只見土壤含水量、溫度、酸堿度等信息一應俱全,還能看到每次翻耕、施肥等田間管理的記錄。
李科明說,每個田塊有了獨一無二的“身份證”后,農民能結合田塊實際情況和數據分析研判,因地制宜進行精準作業,不僅能減少農資用量,降低種植成本,也能保障水稻高品質。目前大田農社單季干稻谷畝產能達到1100多斤。
數字化信息的普及應用,讓農業生產更加科學高效的同時,也吸引來一批年輕的“新農人”加入。
“90后”范鵬是大田農社的一名農機手,他的父母也以務農為生。范鵬說,各種現代化農機設備減輕了農民種田的勞作負擔。春耕時,他操控著無人插秧機穿梭田野;田管時,植保無人機精準打藥施肥;豐收時,無人收割機在烈日下忙碌,“種田不再是‘土’行業,而是技術活。”
據統計,目前大田農社有115臺(套)“智慧農機”搭載了北斗導航系統等物聯網設備。得益于此,大田農社流轉的萬余畝農田只聘請了26個職業農民,平均每人管理面積超過500畝,依然能做到精細精準、高質高產。
贛鄱大地上,這片萬畝農田里的37個智慧農情監測站,見證著智慧農業背景下悄然發生的農事之變。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92437-0.html從“靠經驗”到“看數據”:37個智慧農情監測站背后的農事之變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秀我中國|僅重11.3克、耐高真空、抗輻射……揭秘玄武巖“織”成的月面國旗!
下一篇: 誰拍下了嫦娥六號著陸器上升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