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華大學發布《中國地方數據發展報告(2023年)》暨數據發展指數(DDI),《報告》指出,數據發展水平與地方經濟水平呈正相關,數據資源與經濟發展雙向賦能,數據流通效率與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正相關。
《報告》以“可持續數據發展生態模型”為基礎,從數據創新應用、數據要素流通、數據資源建設、數據基礎設施、數據治理與安全5項一級指標,以及16項二級指標,綜合評價了全國31個省(區、市)地方數據發展情況。《報告》顯示,全國地方數據發展指數均值為0.41,北京最高(0.61)。在直轄市中,北京、上海進入引領型(均值為0.59)梯隊,天津、重慶位于突破型(均值為0.43)梯隊;在其他地區中,浙江、山東、廣東、江蘇邁入引領型(均值為0.59)梯隊,福建、貴州、四川、湖北、廣西、安徽、湖南、河北、江西、海南、河南處于突破型(均值為0.43)梯隊,遼寧、山西、陜西、云南、吉林、黑龍江、甘肅、內蒙古、新疆進入進取型(均值為0.32)梯隊,寧夏、青海、西藏位于追趕型(均值為0.26)梯隊。
《報告》認為,我國地方數據發展生態正在形成,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呈現“東—中—西”梯度發展格局。“雁陣效應”漸成燎原之勢,數據創新應用水平穩步提升,數據要素流通體系逐步完善,數據資源體系加快建立,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數據治理與安全體系初步形成。“頭雁示范”引領數據發展,北京、浙江、上海、山東、廣東、江蘇發揮自身優勢,先行先試,創造諸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成為全國數據發展創新中的佼佼者。
《報告》發現,各地數據創新應用水平均穩步提升,通過場景驅動、數實融合、創新應用,實現數據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政務服務提質增效、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文化創新傳承、生態文明綠色可持續發展。數據發展與地方經濟水平正相關,數據資源與經濟發展雙向賦能,良好的經濟基礎聚集更優的數字人才和技術,單位數據資源價值釋放更充分,反向賦能經濟發展。引領型地區單位數據資源GDP產出均值為200億元/EB,其他梯隊地區集中于120億元/EB左右。數據流通效率與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正相關,構建適應數據要素特征、促進數據流通利用、發揮數據價值效用的數據基礎設施,可以為數據連接、處理、流通提供有力支撐,二者共同促進地方數據發展水平提升。
《報告》指出,數據發展主要依靠政策牽引帶動,各地與數據發展相關的政策法規、標準及配套規則,初步形成組合、集成效應,成為數據價值釋放的重要推動力。當前,數據供給與需求結構性矛盾突出,經濟社會對高質量、高價值數據的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數據供給之間的矛盾,制約著當前各地數據發展,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矛盾,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報告》建議,區域數據要素市場的發展,要梳理數據發展創新的理念,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應用導向;進一步提升組織機構體系的完備性,提高運行效率,強化數據安全發展與個人信息保護;與此同時,以運營模式創新推進公共數據開發利用,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積極培育和發展數據要素市場,提高數據流通的效率,并持續加強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攻關。(子千)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48294-0.html數據發展水平與地方經濟呈正相關 數據資源與經濟發展雙向賦能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智能制造“風”向何方?——2023世界智能制造大會觀察
下一篇: 國產工業軟件“補強”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