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O問界新M7的熱銷,本質上是為產品力買單,而產品力要有相應的品牌力、體系力、供應鏈的支撐。擺在賽力斯汽車面前的核心命題,是如何進行高品質的及時交付。”
當下,什么是擺在賽力斯汽車面前的“最高優先級”?
交付、交付、還是交付。數據顯示,AITO問界全系車型10月交付12700輛,AITO問界新M7單月交付破萬,創下歷史新高;全尺寸旗艦車型AITO問界M9,未上市便創造了超20000輛預定的上佳成績。
如果算一個總賬:從9月12日,全新升級的AITO問界新M7系列亮相以來,上市50天累計大定已突破80000輛。AITO問界新M7的銷量進入狂飆模式。擺在賽力斯汽車面前的就是如何把車高質量地送到用戶手上。這件事關乎產能、供應鏈等多體系的聯合作戰,是一份全盤性的工作。
11月初,賽力斯汽車AITO問界BU召開了一個包括雷峰網在內的小型交流會,主題只有一個——賽力斯汽車如何高質量及時地保交付?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賽力斯汽車輪值總裁、AITO問界BU總裁何利揚入職之后的一次對外公開亮相。
賽力斯汽車AITO問界BU核心管理團隊
在賽力斯汽車智慧工廠里,AITO問界BU的一眾高管站在新車下線的位置留下一張合影。這張合影的拍攝也是爭分奪秒,因為在他們身后,新車正流水般下線。
對于他們而言,眼下的任務無他,交付8萬輛的訂單是所有人的最高優先級。
01
“上市即交付”,一次不得不完成的許諾
“起死回生,真不容易!”在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董事長余承東10月6日發了一條朋友圈。
從9月12日新M7發布至今,AITO問界經歷了一次柳暗花明的過程。相比于老M7今年1-8月平均不到1000輛的銷量,日均2000輛的新M7可以稱得上是一次奇跡。
據雷峰網了解到,在此前半個月的時間內,AITO問界新M7的訂單已經達到了生產此車型工廠1/3的年產能,交付壓力可想而知。
有業內戲言,新M7的熱銷是一場“潑天的富貴”,但問題是賽力斯汽車該如何接住?在雷峰網探訪工廠時,不時有身穿藍色工服的新員工在進行入職培訓。這點得到了賽力斯汽車AITO問界BU CPO王平的證實。他表示,“我們一直在補充人手,以前是單班運行,現在是雙班運行。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交付8萬的訂單,我們要把這些完成,還會開發新的渠道,爭取全都交付。”AITO問界面臨的壓力,是“上市即交付”——考驗制造和交付能力、體系能力的很重要的指標。上市即交付的概念來自消費性電子品。
近年來互聯網明星跨界造車,重構了傳統汽車的銷售模式。以往的交付模式中,新車型發布后,消費者經常需要等待幾個月才能得到他們預訂的車輛,這樣的等待無疑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車體驗。因此,上市即交付表明汽車制造商有充足的生產能力和良好的供應鏈管理,需要廠商在生產、物流、銷售等多個環節上有良好的協調和執行能力。
何利揚表示,“從機械到電子,從電子到智能,新的造車企業或者傳統車企做新產品,關鍵是把車企管理的數字化運營、數字化生產、數字化制造進行組合,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完成高質量交付。”一旦在交付環節出現紕漏,繼而引發口碑危機,那么前期的營銷投入將化為泡影,AITO問界如何面對這一階段性的大考?
02
鍛造“智能制造”的韌性,實現“垂直上量”
上市即交付,考驗的是對于“訂單潮汐”的應對能力,也就是產能是否足夠有韌性。在這次的交流中,王平談了一個“耳目一新”的概念——垂直上量,這個詞相對應的是我們常知的“爬坡上量”。在他看來,汽車產業新車型發布第二個月就可以生產交付過萬的車企寥寥無幾——自AITO問界新M7上市以來,賽力斯汽車在第一個月里,用半個月的時間交付五千臺,第二個月實現交付量翻倍,第三個月將實現繼續翻倍。王平在傳統車企工作多年,2022年3月加入賽力斯汽車,正好遇到AITO問界M5上市的節點,然后又參與了AITO問界M7、新M7等產品的開發和生產。王平表示,“如果沒有數字化、智能化的基礎和體系,就不可能完成垂直上量。”他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生產領域的“自適應焊接系統”,可以根據板筋的厚度、材質智能調節焊接程序,調節強度、時長等來保證品質。另一個則是100%的在線車身檢測,將車身的關鍵質量檢測全部放到線上。王平認為,智能制造衍生出了兩個關鍵詞:質量數字化建設和質量數字化管理。賽力斯汽車不遺余力建設的重點,覆蓋了生產環節的每個方面。
首先是,核心三電。賽力斯汽車自研自造電驅、電控、超級增程系統等關鍵零部件,技術研發人才近600人,在三電領域取得1000+項專利,自主主導設計的高自動化、高智能化、高集成化電機、電控產線達到全球先進水平。
其次是,合作部件聯合開發。在零部件的開發過程中,賽力斯汽車擁有一支研發、質量、交付組成的近300人的鐵三角團隊,鐵三角從零部件制造先期的策劃到執行落地和供應商團隊緊密合作。其中對在新車型上首次使用的四新件,賽力斯共有86個鐵三角團隊長期駐廠在71家關鍵供應商共同推進項目開發,確保質量按高標準交付。新車型在供應商的選擇上采取了橫鏈收窄的模式,核心零部件都是由華為、寧德時代、延鋒、拓普、文燦、滬光等頭部企業提供。橫鏈的收窄且選擇了頭部的供應商,提升了質量管理的效率,降低了質量管理的溝通成本,確保了高標準、高質量要求的產品能夠落地。
再比如,端云一體化。賽力斯汽車利用GPT、T5等大模型技術及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算法,依托自研OTA、VHR、云BMS、語音對話等平臺,自研數字化“中驅大腦”,并持續賦能端云一體平臺,使其貫穿研、產、供、銷、服務等過程,全生命周期打通網聯生態“大動脈”,賦能智慧出行。
在生產環節,端云一體平臺顯著提升了測試效率,實現了全場景覆蓋。研發測試樣車達到1300+臺,測試里程超過1100+萬公里,測試用例高達8.3萬條。整車下線后,端云一體平臺可實現車輛 100%全檢。通過全身“CT掃描”,對整車400多項功能和4000多個信號交互進行自動化測試,測試數據實時上傳至云端,實現 “一車一體檢報告”,確保每輛車100%合格。王平表示,以后去參觀智慧工廠不用去車間,只需要去看三個實時更新的數字模擬車間即可;另一方面,還有數字研發。以往的產品驗證需要上路實測,但是未來可以通過數字模擬的方式來進行。
從供應商零部件出廠、整車制造、整車下線檢測全鏈條采用自動化質量控制手段,賽力斯汽車的核心是保證AITO問界每一臺車高品質的交付用戶。正是高標準的質量管理,讓賽力斯汽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反映真實用戶評價的關鍵指標NPS(用戶凈推薦值)方面,AITO問界M5車主凈推薦值(NPS)高達86.4%,AITO問界M7車主凈推薦值(NPS)高達80.1%,遠超行業水平。
03
新M7的交付,是一次「組織力」的重塑
正如云計算廠商的創立,最初是為了滿足自身對存儲和算力的需要,最后成為巨頭押注的關鍵賽道,AITO問界M7面臨的這一次行業大考也深刻地鍛造了其自身的體系能力,不僅是新M7這一款產品,而是更加適應未來新能源汽車的行業變化,這其中包括開發、制造、營銷、交付等全鏈條的革新。革新的經驗,賦予了賽力斯汽車一種“組織力”。這種組織力,既體現為賽力斯內部的快速機動,也包含了與外部伙伴的緊密合作度。
在何利揚看來,與華為共同打造AITO問界是集團第三次創業的開始,也倒逼著集團包括AITO問界BU進行深入的組織變革。
這其中,就總結出了幾條核心的原則:一是以用戶為中心,進行組織的扁平化調整。二是整體的運營機制上,高管每一天的早會,會集中討論用戶的反饋、產品配置的變化,“動態地”調整每天的工作目標。三是聯合業務以及聯合工作組的配合更為緊密。四是以用戶為中心。
目前,對于何利揚以及AITO問界BU而言只關心兩個問題:多長時間下線一臺車?一天交付多少車給用戶?除了賽力斯內部的生產工廠,新M7的熱銷還帶動了核心供應商的聯合開發與支持,友軍的加入對于問界新M7的“保交付”至關重要。在賽力斯汽車AITO問界BU COO張燎看來,即時交付主要考驗三點:一個公司級的體系力;其次,是與頭部的零部件企業合作,盡可能降低風險;第三,打造戰略聯盟,聯合供應商共同開發。
在開發過程中,AITO問界BU按照產品線“端到端拉通”的思路,成立了上述提到的鐵三角——產品線、供應鏈團隊、質量團隊,駐扎在工廠里,前期就確定每一個節拍是否達到既定的節奏。10月13日,余承東現身賽力斯智慧工廠,親自監督車輛生產速度與質量。
為了新M7快速地高質量交付,華為和賽力斯汽車早有準備。華為賦能品控保質量,賽力斯汽車智能智造負責保交付,整條供應鏈新增投入超過10億元。雙方以這樣的資金投入,來滿足月交付量3萬的目標,更多是一種背水一戰的心態。現在賽力斯汽車的核心供應鏈在重慶當地建廠,在智慧工廠旁邊就有做底盤的拓普等廠商。在新M7發布的時候,他們買地、蓋廠,為了確保賽力斯工廠的供貨穩定。據張燎透露,目前拓普等廠商的工廠已經建完,馬上投入使用。這是賽力斯汽車本身所具備的號召力,更是重慶市政府將其作為“城市名片”的積極引援。面向未來發展,賽力斯汽車的主張是:戰略性合作、戰略性供應,平臺化與體系化的組合,確保在出現海量交付或者銷量波動時能進行靈活處理。
賽力斯汽車作為鏈主企業,針對通用件、專用件進行了全面梳理。這次梳理,有利于在重慶以AITO問界M7這一新品的爆發契機,帶來供應鏈體系的升級改變,將對重慶本地、對汽車產業的供應鏈將會產生很大的拉動作用。
在交流中,何利揚對供應商與合作伙伴多次致謝。他說,“賽力斯汽車經歷三次創業,每一次都有非常好的伙伴共同前行。在全國用戶的關愛下,我們會走得更遠,以前人家對我們是看不起,現在可能是看不懂,只要用戶感受到我們合作的價值,我認為合作就是成功的。”
04
一切都不是偶然
國內的輿論語境下,對于“出身”問題總是格外在意。外界對賽力斯汽車的印象還停留在比較遙遠的時代,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銷量不佳之時,各種質疑合作模式的聲音傳來。但是,車企的“底氣”不只是自主創新,也要以極高的融合度去接受“開放”。實際上,賽力斯汽車一直在重塑外界的固有印象。
回溯歷史,何利揚是華為汽車早期業務的牽頭人。在余承東接管車BU之前,何利揚參與了汽車產品的定義、車型等全流程,牽頭敲定了華為和賽力斯汽車的合作。在何利揚的記憶中,2018年,何利揚和張興海參觀了當時落成不久的賽力斯汽車智慧工廠。
他記得張興海講了一句話:“我三十幾年的創業,全部身家就砸在這了。”在華為任職期間,何利揚是華為西歐企業業務部部長,在歐洲工作了六年,后來還主導了早期小鵬汽車海外市場運營體系的搭建。所以,看過國內外大大小小的工廠的他表示,“當時賽力斯的工廠,就已經是世界最先進的工廠之一。”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何利揚開始思考如何與賽力斯汽車進行跨界合作。實際上,賽力斯的主動伸手也是對華為智選車模式的一次幫扶。AITO問界的跨界成功,讓更多的廠商有信心和意愿,去接受傳統以外的認知。一切都不是偶然,賽力斯汽車在進步,華為也在進步,一個企業都有從小到大的過程——賽力斯汽車經歷了三次創業,華為也經歷了無數的歷練與變化。
2023年4月6日,賽力斯汽車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發了一封《堅持以軟件定義汽車、堅決全心全意為用戶服務》的內部信。張興海在信中提出,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與普及,軟件定義汽車必將是大勢所趨。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張興海仍然堅定地選擇與華為的繼續合作。在張興海的眼中,堅定投入新能源賽道是需要在內部形成的一個共識。
2023年2月25日,賽力斯華為簽署深化聯合業務協議。基于雙方在智選車業務的長期深入合作,賽力斯汽車的聯合業務目標是2026年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銷達到100萬輛。何利揚認為,每個企業都有從小到大的過程,如何發展取決于自己,取決于合作伙伴。
如果認定未來是基于軟件定義汽車,消費類電子與汽車的緊密結合,賽力斯汽車與華為的合作將會成為一個新模式。在新能源時代的后半場,不再是價格的單純比拼,而是技術路線、產品布局、智能制造在內的綜合生態。AITO問界新M7的熱銷,本質上是產品力,而產品力也要有相應的品牌力、體系力、供應鏈的支撐。
來源:雷鋒網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18905-0.html探訪賽力斯汽車:AITO問界如何完成「交付8萬輛」的歷史性大考?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