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第十二屆中國工業生物技術創新論壇暨生物制造產業大會在天津召開。新華社記者 楊文 攝
新華社天津11月17日電(記者楊文)“在甘肅蘭州,我們通過人工光合成研究,利用電解水制取綠氫和二氧化碳加氫過程,實現太陽能、水和二氧化碳為原料合成綠色甲醇,即液態陽光甲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說。
正在天津市召開的第十二屆中國工業生物技術創新論壇暨生物制造產業大會上,李燦表示,團隊下一步將研究把液態陽光與綠色生物制造結合,拓展到精細化學品和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淀粉等的合成。
用可再生能源合成甲醇、人工合成抗瘧藥物青蒿素、通過玉米纖維制作衣服面料、發酵工業尾氣生產乙醇和飼料蛋白……生物制造指通過生物過程來合成或加工產品,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代表。與傳統化學或物理制造方法相比,生物制造具有綠色、低碳、可再生等特點,對醫療健康、農業食品、化工材料、能源環境等產生重要影響。
本屆中國工業生物技術創新論壇暨生物制造產業大會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主辦,主題為“合成生物,驅動生物制造”。
與會人士認為,在中國高度重視生物制造這一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生物制造科技創新活躍,以合成生物技術為驅動、生物制造產業為支柱的生物經濟時代正在到來。
會上發布的《中國工業生物技術發展白皮書2024》指出,中國工業生物技術領域迅猛發展,各個重要板塊齊頭并進,發文量和發明專利申請數量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中國生物制造產業投資額已近300億元,其中醫藥健康領域近200億元。”白皮書主要撰稿人、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生物科技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陳方說,中國有豐富的資源稟賦和完備的生物工業體系,投融資熱度持續走高。隨著生物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多個細分行業步入新一代技術驅動轉型期。
中國多地研究出臺生物制造相關產業規劃和政策文件,加快產業布局,形成一批細分領域特色產業集聚區,生物制造技術產業迅速發展。
河北出臺17條措施支持生物制造產業發展;上海提出到2025年組建5個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臺;北京提出到2026年,初步形成1到2個百億級合成生物制造產業集聚區;安徽合肥發布推進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力爭到2026年生物制造產業集群產值規模突破300億元……
“我們圍繞人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進行合成研發攻關,在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人工合成的未來食品可能更美味、更健康。”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大偉說。
近年來,天津市依托豐富的科教資源和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已形成了一批高質量、有特色、有規模的產業集群。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法定代表人、副所長向華說:“‘技術造物’對下一代生物制造和農業生產帶來變革性影響。”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122883-0.html中國生物制造技術產業加快發展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