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業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性產業,也是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產業。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奶業發展起步維艱,1949年全國牛奶產量僅20萬噸,薄弱的奶業基礎和落后的生產方式,讓奶制品成為稀缺品。75年以來,在國家的倡導和支持下,我國奶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為居民營養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2023年,全國牛奶產量4197萬噸,是1949年時的210倍,我國也成為全球第四大奶業生產國,更走出伊利、蒙牛等穩居全球乳品企業10強的龍頭企業。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振興奶業”。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奶業實現全面振興,基本實現現代化,奶源基地、產品加工、乳品質量和產業競爭力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從粗放式、大投入,到集約式、高效能,中國奶業實現了從微弱到強盛的跨越式發展。其中,以伊利集團為代表的企業,不斷涌現新進展與新作為,助力奶業高水平實現現代化。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實現全鏈條創新
從“人工擠奶”的傳統農業,到流水線生產的現代農業,再到如今的數字化生產智能時代,75年以來,我國奶業實現了跨越式的進步。其中,科技創新在中國奶業發展進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推動奶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
而企業是科技創新,也是技術實踐應用的主體。作為行業龍頭,目前伊利在國內建立了三級研發平臺,構建起了伊利的技術主體,并陸續在歐洲、大洋洲、東南亞等地打造了15個創新中心,建立全球領先的創新體系。伊利還開展全產業鏈創新合作,構建起“從一棵草到一杯奶、一塊酪”的全方位創新鏈路,不斷提升中國奶業的整體競爭力。
為進一步落實健康中國戰略、推動乳業高質量發展,我國在乳業領域設立了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該中心由伊利牽頭建設,聯合共建單位形成了覆蓋全產業鏈的創新實體網絡,為行業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術創新服務和系統化解決方案,解決全產業鏈技術瓶頸,為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提供支撐,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奶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良種繁育方面,伊利已經建成世界領先的奶牛核心育種場,成功培育出國內排名第一的種公牛。同時,通過培育優質、高產、高轉化率的牧草品種,伊利帶動全國近640萬畝飼草料種植,其中帶動420多萬畝青貯玉米種植,為種植戶帶來超過25億元的收益。
不斷取得成就的同時,我國奶業依然面臨不少挑戰,產業鏈各環節還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術瓶頸亟待突破,全方位推進奶業振興依然任重道遠。
以有著“奶黃金”之稱的乳鐵蛋白為例,其具有廣譜抗菌、調節免疫系統等功能,但是如何提取乳鐵蛋白,一直是行業難題。過去,我國乳鐵蛋白主要依賴進口,為打破國外的技術制約,伊利研發團隊歷時16年深入研究,首創乳鐵蛋白定向提取保護技術,將常溫純牛奶乳鐵蛋白保留率由10%提高到超90%,率先打破關鍵技術壁壘,并實現成果轉化。隨后,伊利利用自己的平臺設計合適的生產設備,解決了工業化生產的難題。據悉,伊利在新西蘭的乳鐵蛋白工廠已于2023年開工,建成投產后,將推動伊利躋身乳鐵蛋白產能全球前三。
讓人民群眾成為科技創新受益者,企業也在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開發新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伊利科研團隊先后開發出了低乳糖奶,解決消費者乳糖不耐受的問題;研發出濃縮乳清蛋白制備技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為維護嬰配粉供應鏈安全提供了堅實支撐。
數智升級,為奶業增長注入新動能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奶業取得了歷史性發展成果,成為奶業生產和消費大國,但要實現向奶業強國的邁進,仍需奶業全鏈條的持續投入。
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迅猛發展,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主導技術,這也為中國奶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向數智化要奶業增長新動能,伊利緊緊圍繞產業鏈,抓住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產業躍遷新機遇,在業內率先開展數智融合,推動數字新技術與產業鏈核心業務的增值融合,逐步實現了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變。
優質奶產品離不開上游的優質奶源。近年來,我國奶牛養殖規模化、機械化與數字化水平大幅提高。2023年,全國存欄奶牛百頭以上規模化養殖比例增長到76%,荷斯坦奶牛平均單產增長至9.4噸。
以伊利為例,其打造出智能化領先、低碳技術先進的生態智慧牧場,用數字化智慧管理覆蓋了奶牛的“衣食住行”。牧場中,全智能無人擠奶機器人、飼喂機器人、推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各司其職,其中智能自動飼喂系統可以精準控制飼料的添加量,精準度能夠達到98%,并且能夠實現全程可追溯,保障原奶品質,引領行業步入“無人化養牛”時代。這不僅極大提高了牧場的運營效率,也提高了奶牛生活的幸福指數。根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監測規模牧場的調查數據,2023年分別有83.7%和79.1%的牧場實現精準飼喂、產奶量自動記錄。
在中游,伊利打造數智工廠,實現全程無人化、過程透明化、生產高效化,通過數智化賦能,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生產效益。其中,位于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的全球智能制造產業園被認為是伊利數智化發展的典型樣本,這里的智能工廠全部引入自動化生產線、智能物流系統和工業互聯網技術,通過智能傳感器和機器學習算法,實現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管理。
養殖端、生產端鏈條的日益標準化、數智化,不僅大大提升奶業生產規模,也帶動奶制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升。2023年,我國奶業乳脂肪、乳蛋白的抽檢平均值分別為3.91g/100g、3.28g/100g;三聚氰胺等重點監控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繼續保持在100%。同年,生鮮乳、乳制品抽檢合格率分別為100%和99.87%,安全水平居食品行業前列。國產奶不斷提升質量安全水平,消費者信心得到增強,從而有效推動奶業持續健康發展。
綠色轉型,探索奶業可持續發展
要實現奶業的可持續發展,行業需要綠色轉型。當前,我國奶業正處于綠色低碳轉型升級階段,綠色低碳發展也是新時期實現奶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根據我國氣候變化第三次兩年更新報告(2023年),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7.9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甲烷排放量占農業總排放量的63.2 %,氧化亞氮的排放量占36.8%。然而,從飼草種植到終端銷售,奶業各環節都會涉及碳排放,所以要想實現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發展,對整個行業來說挑戰巨大。
因此,企業在追求奶業生產效率的同時,也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增長、固碳,做精種養循環,做強綠色加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減少奶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目前,一些國家在奶業低碳可持續發展方面已經獲得很多成果,而我國不少企業也在綠色發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從2010年開始,伊利已連續14年開展企業內的全面碳盤查,建成行業數據最全的碳盤查數據庫,并在2012年實現碳達峰,正不斷探索全鏈減碳新模式。
在產業上游,伊利建設“綠智能牧場”,實現源頭減碳。伊利初步突破了降低奶牛碳排放量的育種基因編輯技術,這項技術為未來培育低碳核心牛群奠定了基礎,還通過提高奶牛飼料轉化率,降低奶牛打嗝產生的甲烷排放,實現源頭減碳。同時,伊利推行以養帶種、以種促養的“種養一體化”生態農業模式,讓飼料種植和奶牛養殖緊密銜接,針對性提升草場碳匯功能。伊利還推進多家牧場的光伏項目建設,實現“棚頂光伏、棚內養牛”,建成后將解決牧場40%的用電量,打造低碳牧場。
在產業中游,伊利創新資源節約使用和循環利用技術,截至2024年5月,打造了5家“零碳工廠”,推出了5支“零碳產品”,聯合發布了2項低碳國家標準和11項低碳團體標準,41家工廠獲得了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總數位居行業第一,五大系列產品碳足跡核算的覆蓋率100%;還升級紙箱配材及工藝、優化塑料包裝結構,實現包裝輕量化、降低碳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奶業的健康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升,需要產業鏈全鏈在生物育種、飼草料種植、奶牛養殖、標準化生產等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協同合作,最大化地創造全產業鏈協同價值。
自2020年以來,伊利投入近300億元,通過“七大利益聯結機制”,從資金支持、技術服務、產業帶動、風險共擔、優質飼草種植、奶牛品質升級、賦能提升等方面全方位為奶業上游提供支持,帶動了全國560萬養殖戶和農牧民增收致富。在產業帶動方面,2019年以來,伊利陸續在呼和浩特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興安盟等地投資建設大型乳業產業集群項目,構建伊利內蒙古乳產業集群現代農牧業產業化項目。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奶業實現由“少”到“多”、從“弱”漸“強”的漸進發展。近年,我國奶業更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從創新、科技、數智化等方面追求新動能,邁入了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未來,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推進和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國奶產業也將向更美好的愿景出發,不斷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安全的乳制品產品。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116863-0.html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科技創新引領中國奶業75年跨越式發展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