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競爭態勢下,打破技術壁壘,中國既要“從1到100”快速產業化,更要“從0到1”創新
從二千多年前《列子·湯問》記載的偃師造出了一個能說話、會跳舞的人偶,到今天機器人也許很快成為新的家庭成員,人類一直在尋求拓展“人”的邊界,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人類準備好了嗎?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唐敏
目前全球最熱的產業,非“人形機器人”莫屬。隨著大模型橫空出世,“人形機器人”作為一個重要的關鍵詞頻繁出現在多個國家的重要產業規劃藍圖中。
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推動產業創新與升級,正在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全球寄予它開辟一個前所未有新世界的期待。當下,大模型加機械軀殼的人形機器人站在了前排。
在中國,2024年1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7部門發布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在部署重點任務時提到,要打造標志性產品、做強未來高端裝備。其中,人形機器人排在第一位。
重新定義未來工業場景
這個產業為何如此重要?
首先是產業規模大。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和2025年人形機器人產業將持續高速增長。2026年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突破200億元。
按照馬斯克的說法,未來人形機器人普及程度將是汽車的10倍,行業市場規模或超1500億美元。
僅以核心零部件高精密減速機為例,在全球機器人高速增長的趨勢下,對高精密減速機的需求將會呈現百萬量級的增長。
其次是帶動作用強。人形機器人是先進制造業的集大成者,其產業發展將會帶動機械、電子、傳感、軟件、通信、人工智能等高端產業共同進步。智能控制的嵌入式計算方法、傳感器技術的突破不僅能帶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還能給其他行業帶來經濟效益。
第三是影響后勁足。隨著人形機器人代替流水線上的工人,進入農業、建筑等領域,業內專家估計,未來大約30%的工業場景將被重新定義,這將大大推動生產力躍升。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傲意科技展位的機器人靈巧手(2024年7月4日攝) 王翔攝/本刊
大國競爭產業最前沿
人形機器人已成為關系未來競爭的重要產業之一。目前中美都有各自的發展優勢。中國正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業鏈協同、拓展應用場景等措施,努力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在部分領域正在實現趕超。
例如,在ChatGPT等通用人工智能模型方面,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還有一定差距,但在解決特定問題“針對特定行業”的模型方面,“中國在某些領域已經領先”。比如,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發布了一款名為蓋博特(Galbot)的具身大模型機器人,擁有全球領先的泛化物體抓取技術,例如開柜子、開抽屜、晾衣服等,有望應用于家庭環境中,提供康養、家務等服務。
又如,我國自主研發的通用人形機器人“天工”,其運動控制是基于狀態記憶的模仿學習的控制算法,將傳統的算法和強化學習算法結合起來,且更穩定、更節能,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曾經,在汽車、半導體等產業,美國負責“從0到1”,中國更多是“從1到100”,在產業化規模化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要在前沿產業競爭中搶占先機,中國該如何突破過往的路徑?采訪中,這既是記者探究的問題,更是業界關注與思考的重要內容。
多位采訪對象認為,在當前競爭態勢下,打破技術壁壘,中國既要“從1到100”快速產業化,更要“從0到1”創新。可以觀察到的變化顯示,中國的創新驅動能力正在逐步壯大。
一是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中國創新指數已從2011年全球第29位上升為2023年第12位。中國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為全球企業提供了發展沃土。“中國匯聚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不斷提升。”賽迪智庫未來產業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鐘新龍說。
二是當前多地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極大釋放了創新潛能。例如,安徽通過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在充分考慮國有利益的基礎上,采用“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新模式,有效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動能,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
三是組織模式創新。美國以特斯拉、微軟、英偉達等大企業為主,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
中國組建了多個創新中心,聚焦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創新中心不以一城一地論得失,不以短期內要賺多少錢為目標,更看重“能不能帶動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說。
圍繞全身動力學控制算法、電機驅動、力傳感器等人形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工信部門開展未來產業(人形機器人賽道)創新任務“揭榜掛帥”,采取實施補貼和專項資金等措施,激勵企業創新。
關鍵是建立核心壁壘
AI世界并不是靠堆財力或堆人力就能做好,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暴力美學的創業路徑走不長。近期,納斯達克指數下跌,引發了市場對于AI泡沫破裂的擔憂,蘋果等科技巨頭面臨“正在演變為金融公司”的質疑,這對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來說,敲響了一記警鐘。
“截至目前,根據國家網信辦數據顯示,我國完成備案并上線,能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大模型已達190多個,但有多少能真正存活下來還需要經受時間檢驗。”鐘新龍說,仰望星辰大海,也要低頭看腳下的黃土地。一個科技產品能否走向千家萬戶,主要由兩方面因素決定:一是能否實現技術突破,二是能否形成產業規模。
在他看來,人形機器人創業公司的腳踏實地,就是要建立自己的業務飛輪。對機器人領域來說,關鍵的是數據、模型和場景。這三件事情快速迭代起來之后,才能在整個行業不斷變化中,找到自己的核心壁壘。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人工智能技術要在1到2年內實現小突破,并在3到5年內實現突破性的質變,推動人形機器人發展,仍需要多學科、多領域的攜手努力和創新。
科技奮力推動產業發展,另一個問題正在浮出水面:人形機器人進入人類社會,將帶來社會層面怎樣的變革?從二千多年前《列子·湯問》記載的偃師造出了一個能說話、會跳舞的人偶,到今天機器人也許很快成為新的家庭成員,人類一直在尋求拓展“人”的邊界,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人類準備好了嗎?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109086-0.html瞭望 | 為何“起步就熱”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瞭望 | 從0到1造一個人形機器人,需要哪些關鍵技術?
下一篇: 瞭望 | 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