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模型競爭日趨激烈。作為大模型落地的重要領域,金融業也在前瞻性謀劃和深度參與大模型相關技術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金融科技整體競爭力處于世界前列。隨著大模型競爭打響,金融業進展如何?
日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發布全球金融機構大模型領域專利創新排行榜。榜單顯示,在全球金融機構大模型專利創新領域,中國申請量達1909件,占比超75%。
從專利申請量來看,12家國內機構進入全球前20。其中,螞蟻集團、平安集團、中國工商銀行位列前三,它們的大模型領域專利申請量分別為474件、327件、290件;另有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馬上消費金融、微眾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5家機構進入前10。
國內機構紛紛加大對大模型的研發和布局。例如,中國工商銀行建成行業首個全棧自主的千億級AI大模型技術體系;中國建設銀行啟動“方舟計劃”,推進金融大模型建設工程;螞蟻集團的百靈大模型已具備原生多模態能力,重點打造智能生活管家、金融管家、健康管家“三個管家”;馬上消費金融發布全國首個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鏡”,致力于提升金融服務普惠性。
同時,大模型正幫助金融機構在多個業務層面實現降本增效。中國工商銀行2023年年報披露,其首個基于大模型的網點員工智能助手上線,能夠提升網點效能,全年運營領域智能處理業務量3.2億筆,比上年增長14%。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企業還積極參與多項大模型相關標準制定工作。馬上消費金融牽頭編制的IEEE金融大語言模型技術要求標準獲批立項;清華大學、中關村實驗室、螞蟻集團等機構聯合撰寫的《大模型安全實踐(2024)》白皮書日前正式發布。
專利數量領先、應用場景多元、標準制定參與度提升……數字金融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注入強大動力。相關機構也紛紛加大投入,通過大模型、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金融業務的深度融合,提升服務效率和普惠性,助推金融產品和服務多樣化。
“金融業已成為大模型乃至更廣泛的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場景和金融強國的戰略高地,而金融大模型將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在高效促進金融行業營銷、服務、產品、數據分析利用水平全面提升的同時,賦能實體經濟千行百業高質量發展。”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記者 崔 爽)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103660-0.html我國金融業深度參與大模型技術創新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公共空間直播:要流量也要守底線
下一篇: 用AI生成數據訓練AI或導致模型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