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愛里沒有緊抓、恐懼、占有,但情欲里一定有。我們常常把愛情和愛混為一談,所以才會困惑。
問:人對愛情的追逐是本能嗎?
孫霖:從純生理的角度看,愛情像是一場化學反應。遇到一個人的這件事,讓你產生戀愛的感覺,這種感覺刺激腺體分泌出帶來愉悅的激素,讓人有了生理及心理的愉悅感。
往深處探究,我們都會有迷思,覺得愛情是美好的,其實只是嘗到了藥片外面那層糖衣、老鼠夾上的奶酪。人類追求愛情的動機和目的是想找尋幸福,其實恰恰相反,你只是拿到了一個人生任務,后面可能需要付出一些代價。
問:即使受過愛情的苦,但很多人還是會堅持認為下一段愛情會更好。
孫霖:我們生來就被一種觀念催眠了,以為自己天生在心里上就是殘缺的,必須要找到另外一個殘缺的人,一起往前走才能幸福快樂。所有的宗教、靈修都是在致力解除這種催眠。
很多時候,我們對愛情的渴望就像強迫癥一樣。身體層面的性驅動,生理快感驅使著我們追逐愛情。而心理層面的,就是揮之不去的孤獨感。我定義孤獨感就是一種心緊縮的狀態(tài),要么去找另一個人,要么是酒精、毒品,去屏蔽掉內心孤獨的感覺,不去面對那個黑洞。對愛情上癮,是在利用伴侶的存在去掩蓋孤獨。
問:“人生而孤獨”,不是有這種說法嗎?
孫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感覺,尤其是“單獨”的狀態(tài)時。不過孤獨感可以消除,只要讓心從緊縮的狀態(tài)變成打開的狀態(tài),不需要刻意愛、索取愛,只要把心打開,愛就會流動起來。如果只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忽略他人的立場、感受、情緒,是永遠無法將心打開的。
我經常帶領大家做一個練習。所有人牽手圍成一圈,先感受自己的心的狀態(tài),是放松的還是緊繃的,很多人是緊的;然后再去感受左手牽的那人是什么樣的能量、狀態(tài),再去感受右手邊的人;最后再回到自己的身體感覺,會明顯感覺到放松下來了。為什么,因為你開始把注意力分給他人了,你的心打開了。
我本人在生活中很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走在人潮洶涌的街頭、地鐵站時,讓自己放松,深呼吸,把各種人的氣味吸到體內,去感受他們的震動頻率、能量狀態(tài)。
當你能敞開時,你對周圍人的評斷就會消失。當你跟周圍的世界有了連結,孤獨感不再驅使你去找一個人來愛,這時你才有選擇,從對愛情的強迫癥中解放出來。
問:但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似乎并不支持我們有這樣的覺醒,所有的渠道都在試圖告訴你:你必須有人愛,你必須有個家。電視上的相親節(jié)目、情感欄目、電視劇,把愛情、家庭描繪得既物質又烏煙瘴氣,好像除了剩男剩女、買車、買房、婆媳戰(zhàn)爭、大奶斗小三之外,什么都沒有了。很多人就誤以為這就是現實了。
孫霖:基于集體無意識的主流價值觀會催眠人。盡管人有時很清楚那些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既然大家都那么說,應該能得到什么好處吧,于是就去做。也有人根本是懶得想,堅持個性既不安全又費事。附和主流,才能被社會接納認可,求得安全感。至于忽略了內心感受所遭受的痛苦,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主流價值觀的“現實”并不一定是真實的。關鍵是看你敢不敢讓自己有獨立的清醒的人生反思能力,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問:大家都在談論愛情,但好像說的根本也不是一碼事。
孫霖:什么是愛情?什么是愛?語言是是模糊的,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往上面附加注釋。當兩個人互相承諾“我愛你”時,他們對“愛”附加上的東西可能完全不一樣。
在我理解,“愛情”就是看起來很像愛的情欲。真正的愛里沒有緊抓、恐懼、占有,但情欲里一定有。我們常常把愛情和愛混為一談,所以才會困惑。
愛情只是學習愛的一個途徑而已,友情、親情、跟動植物的相處,只要心打開,就能感受到愛。愛情只有升華到愛才能長久。當你口口聲聲說愛一個人時,去看看你的內心感受,如果很緊縮,那就不是愛,只是占有。
當你成為一個“充滿愛的”人,那無論面對的是什么,心里都會有愛流出來,你想做什么、該做什么、要怎么做,你都會很清楚,一切隨心而發(fā)。
先讓自己成為“充滿愛的”
先具有愛的能力,再進入各種關系,才能圓滿。這也是成熟的表現。
問:要在親密關系里做到全然敞開,好像比向陌生人敞開還要困難呢。
孫霖:舉例說,你的寵物狗不聽話,闖了大禍,你并不會特別痛恨它。但有時你的伴侶不過犯了一點小錯,你就憤怒至極不能容忍。因為你對小狗沒有期待,你對陌生人也不會有期待,所以你不會有落差。但對伴侶的期待常常太高了,想當然地認為伴侶應該怎么樣,達不到就會讓你失望。這種做法根本沒把伴侶當成人,只是符號、工具而已。
如果你觀察一對正在爭吵的伴侶,那不是兩個成年人,只是兩個孩子在耍脾氣。成年人是懂得理解、寬容、妥協(xié)的,但孩子不會,孩子的出發(fā)點是“我是世界的中心你們都得配合我”。
《問》:怎么才能讓“心”成熟呢?
孫霖:這個時代并不注重對人性的培養(yǎng),只重視對大腦的教育,學習知識,導致大腦過度發(fā)達,而心智欠缺。我們長大了,心卻不成熟。其實,很多身心靈課程其實都是在給“心”補課。
很多個案會困擾于親密關系無法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分析下來,他們所認為的“如果能擁有好的親密關系,就能幸福、輕盈、放松、安寧”,追求的不過是愛的不同面向而已。有很多手段都可以達到“充滿愛”的狀態(tài),不一定非要借助愛情。
不妨問問自己,“為了讓我覺得幸福,我可以為自己做什么”。先具有愛的能力,再進入各種關系,才能圓滿。這也是成熟的表現。
問:從你輔導過的個案來看,讓親密關系破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真的是第三者嗎?
孫霖:導致親密關系破裂的最主要因素是我們“投射”的幻滅。我們基于各種影響,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內心對理想伴侶設定了一個形象,然后開始把這個形象投射出去,以期找到與之相符合的人。很多時候,因為我們太想要這么一個人了,在遇到一個生活中的人時就會一廂情愿乃至忽略一些實事,把這個形象投射到他身上。在近距離相處一段時間后,這種投射開始失效,我們會看到一些更真實的東西。于是,不滿、厭煩和失望就會隨之產生,親密關系也就面臨危機。
也提醒大家去關注親密關系中的四個基本原則:你無法改變別人,除非他(她)有意愿改變;也不要急于改變自己,改變意味著不接受,只能先去覺察,改變是覺察自然而然的結果;不要去指責對方讓你無法忍受的地方,你受不了的只是自己被對方引發(fā)出的模式和情緒,你恨那樣的自己。想讓別人愛你,先學會愛自己,讓自己變成可愛的人。
孫霖
美國催眠學會(ABH,AmericanBoardofHypnotherapist)認證催眠咨詢師,中國勞動部認證高級催眠咨詢師,擅長運用靈性催眠技術與靈氣手法相結合,協(xié)助個案療愈今生的心靈創(chuàng)傷,理清糾結的關系,調節(jié)生命能量狀態(tài)。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42-13733-0.html人對愛情的追逐是本能嗎 解讀關于愛情的幾個問題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lián)網博主自發(fā)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