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衣服好看、誰更受老師歡迎、誰爸媽更有錢……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有了極大的滿足,許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在稍不留神間會造就“孔雀心態”。攀比、炫耀、爭強好勝、以自我為中心,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不健康”行為,家長常常不知所措。
為解決孩子的“孔雀心態”,家長怎么正確應對、引導,讓孩子走上“正途”?看看這三個錦囊吧。
01
困擾一:孩子愛攀比“炫富”變習慣
“我媽晚上開寶馬接我回家,你媽開的什么車?”6歲的王語(化名)是渝北區某幼兒園的學生,在班上,他總會向同班同學如此炫耀。“我爸爸以前也開的寶馬,不過最近換了輛賓利,他說這個更洋氣些。”何南(化名)是王語的好伙伴,兩人的談話中常常離不開物質上的攀比。
曾在某夏令營工作過的小劉對此深有感觸。“有一次組織孩子們做游戲,為了鼓勵他們團隊合作、共同完成任務,我們將任務獎勵設置為若干5角錢一張的券。”小劉告訴記者,知道游戲規則后,幾個孩子就跳出來說:“我爸一天賺上萬元,你給5角錢,什么都干不了,我不玩。”
券本是一種形式,是游戲中的一種激勵條件,但一些孩子認為得到的物質是什么才重要,而不是游戲過程中所能學習的東西。
錦囊1
不必忌諱談錢
引導孩子發現物質外的閃光點
追求物質并不是件壞事,家長不必忌諱和孩子談錢。孩子向往更好的事物也是正常現象。如果孩子提出超出家庭情況的物質攀比,家長切忌粗暴拒絕,這會讓孩子產生更嚴重的逆反心理。父母應該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詢問他為什么想要這種東西,同時分析家里的情況,擬定一個計劃,希望在他的參與下和父母一起來實現目標。如果孩子在人際交往上出現“嫌貧愛富”的情況,那么家長則要教孩子在金錢之外,從多方面發現一個人的閃光點,比如道德、能力等。
孩子出現愛攀比、虛榮、爭強好勝的心態,被稱之為“孔雀心態”
02
困擾二:急于被關注不能忍受“被忽視”
“褲子太難看,同學都穿漂亮裙子,我不穿這件,不穿這件……”昨日早晨,在準備去幼兒園上學前,家住綦江的5歲女孩宋云云(化名),坐在地上賴著不換粉紅裙子就不上學。宋媽媽只好將一天前洗好的裙子從晾衣架上收下來,孩子頓時喜笑顏開。宋媽媽說,孩子如此表現,是想引起老師更多的關注。“有一次,班上老師夸一名同學的紅裙子好看,孩子就嚷著要我買了一條更漂亮的,果然,老師夸她穿著像公主,從此就一發不可收拾。”
小韓是沙坪壩某幼兒園的老師,班上學生的“孔雀心態”讓他苦惱不已。“同一組的孩子,每次發獎品,我都不知道先發誰。”小韓告訴記者,有些孩子很在意先后順序,如果發現自己不是第一個“領獎”的,就會哭鬧,讓人傷神。
錦囊2
應該賞識適度
家長老師別把夸贊當“口頭禪”
小孩年齡越小,越難客觀評價自己,往往通過被別人的夸贊中找到存在感。當孩子被夸獎慣了,虛榮心就會膨脹無度,在自我認識能力上出現偏差。
因此,作為家長或老師贊美孩子應該賞識適度,別把夸贊當“口頭禪”。一是,表揚一定要務實、恰如其分,不能過度。二是,少當著孩子的面給他評功擺好,因為這會無形中助長孩子逞強的毛病。
探討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孔雀心態”?
“人是一種社會性的生物,會在與別人的相處中本能地展示自己的優勢。”昨日,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曹貴康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四五歲到十幾歲,是孩子自我意識快速形成的階段,出現攀比、爭強好勝的心理是一個自然現象。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會表現得很激烈,出現“孔雀心態”的孩子,受三方面的人際影響:
首先是父母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象,有的父母喜歡攀比,或是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比較。
其次是老師的互動。年齡越小的學生越傾向于和別的孩子比較,而老師的喜好、贊美和傾向性表達,會塑造孩子們的取向。
再次是同伴的往來。越大的孩子受同伴們的影響越大。同伴的喜好會成為孩子的取舍標準。比如在一個圈子中,同伴喜歡炫耀,孩子就有跟風心理。
03
困擾三:不接受比誰差用過激行為逃避
家住大渡口的蘭女士有個5歲的女兒果果,總是不愿接受任何的比誰差。“一次果果和我朋友的女兒同時學跳舞,結果朋友女兒學得比較快,我夸了兩句,果果就慪氣、不再學了!”蘭女士說,平日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愛夸果果,但只要有什么“特長”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她就會生氣、懊惱,有時候還會出手打人。
昨日,江津區的張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孩子小軍(化名)正讀小學二年級,考試總是第一名,但某一次,成績變成了第二名,“老師告訴我,他悄悄把第一名的試卷給撕了。”雖然小軍很快認了錯,張女士仍然擔心此類事情再次發生。
錦囊3
應轉移焦點
別對失敗“就事論事”
孩子受挫折、受委屈后,攻擊性會變強。面對一個失敗的結果,作為家長、老師,切忌不能“就事論事”。如果家長也只重視結果,成年人給孩子的反饋會讓他遭受更大的打擊。這時候要幫助孩子轉移關注焦點,尋找達到結果的過程中他做得還不錯的地方。其實家長、老師不是只重結果,孩子的這種“害怕失敗”的情緒就會極大緩解。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26-14351-0.html家長怎么正確引導孩子走上"正途" 打開3個錦囊一看便知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