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師,你覺得我這么做,我男朋友會開心嗎?”
咨詢室里,琪捧著兩張剛買的電影票問我。琪說:“昨天晚上飯做得不好吃,他話特別少,晚上想和他一起看電影,補償下。”
琪是我的來訪者,25歲上下的姑娘,長相普通,屬于混在人堆里,你永遠不會注意的類型,但是走近她,你一定會覺得這姑娘貼心、周到、處處為你著想,仿佛對你好,就是她最大的使命。
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她問我:“我這樣做,Ta會高興嗎?”這個Ta,是男友、是母親、是公司的同事,是一起長大的發小、是初識的朋友……總之,可以是任何人。她曾經自費給外地來京游玩的朋友訂酒店并全程陪吃陪玩整整一周,不惜耽誤工作;她曾經將一日三餐的費用壓縮到10元以內,只為了省錢給男友買喜歡的手機;她也曾經只因同事一句:你這條項鏈真好看,便偷偷買了同樣的一條,送給她。
這個姑娘,仿佛多啦A夢,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只是,當我看著眼前這個戰戰兢兢、等待我替她男友回答是否滿意的姑娘,反問道:“這樣做,你開心嗎?”
她卻有些驚訝,大概在她的生命里,很少有人問過她是否開心,包括她自己。
琪說,自己似乎從小就有特異功能,能感知到別人的情緒和需求,也習慣性地滿足別人,會因此聽到別人的夸獎,也會有人覺得她不真誠。小時候,她親耳聽到鄰居阿姨在和別人聊天時,說道:“那個姑娘啊,太八面玲瓏”。那個時候,她很傷心,“八面玲瓏”四個字刺痛了她,可是直到現在,她也沒法讓自己停下來,對別人好,是她的習慣。
很多年前,看郭冬臨、買紅妹的小品《有事您說話》,只覺得不過是藝術化的加工、博大家一笑。而如今,坐在我面前的琪,大概就是這個小品的現實版,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琪,又一定不是一個人。
我曾聽過一個青年作者說,在寫作的路上,曾被她最好的朋友指責文章一文不值,她嚇得好幾個月不敢在公眾號上更文,生怕被批評輕視。可后來才知道,她的文章,這位朋友并不曾讀過,而對她的批評,不過是出于對她的“慣有印象”。
我也曾聽一個來訪者告訴我,她以為男友喜歡長發飄飄的姑娘,盡管早就動了心思,剪一頭干練的短發,卻因為自己假想出來的男友的喜好,留了很多年長發。直到某天,一狠心剪掉長發,換上清麗的短發。卻聽男友說:“這樣的你,更漂亮,更嫵媚”。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取悅者。他們習慣性地讓別人高興、對別人好,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全然不顧自己的感受。甚至,不曾考慮過,這樣將一顆心系在別人身上的取悅,究竟耗費了多少心力。
取悅,其實是一場高成本的內耗。
02
每一個習慣取悅的人,大概都很忙。忙著感知別人的需求,忙著抉擇是先滿足A還是先滿足B,忙著焦慮的等待著別人的認可,忙著擔驚受怕——是否會因為做的不夠好而被拋棄。
每一個取悅者又都是健忘的。似乎昨天得到的喜愛和認可,在明天就會被清零,然后重新啟程,去追求更大的認可。
累嗎?疲憊嗎?當然!卻停不下來。
這仿佛是一個無限制的輪回,追求認可-忘記-重新追求更大的認可,在這個輪回中,取悅者像極了一枚古陀螺,被鞭子抽打著不停旋轉。
這其中,消磨了自己的時光,耗費了自己的心力,看似一直在對別人好,卻很難獲得想要的情誼,很可能如我的來訪者琪那般,被人評價“八面玲瓏、不真誠”。真真是得不償失!
更重要的,在本該自我探索,認識自己的能量與邊界,找到真正所喜之事、所愛之人的日子里,取悅者卻對自己內心的聲音置若罔聞,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對別人需求的滿足中。然后在某一個醒來的清晨,看陽光鋪滿全身,輕輕地問自己:我到底是誰?我這么忙碌,究竟為了什么?
你,是這樣的取悅者嗎?
03
不同的取悅者雖有著近乎相似的行為,但這其中的心理動因卻并不相同。
擁有25年心理醫生從業經驗的美國作家哈麗雅特·布萊克在其暢銷書《取悅癥:不懂拒絕的老好人》中,將取悅分為認知型、習慣性、情感逃避型三類。
第一類:認知型取悅。這種類型的取悅者驅使其取悅于人的動力是這樣一種思維定式:我需要并且爭取讓每一個人都喜歡我。他們堅持認為,自己需要做個好人,不能做個自私的人,于是為了保持自己“好人”的形象,需要將他人需求放在高于自己需求的位置上,這對衡量自尊和定義自我有很重要的意義。
第二類:習慣型取悅。對于這種類型的取悅者來說,取悅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癮的行為模式。取悅對于他們而言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習慣——記不清自己何時開始取悅,更確切地說,記不清自己什么時候不是取悅者了。在他們眼里,別人的認可,如同“氧氣”般不可或缺,一旦喪失,仿佛整個世界都暗淡了。
第三類:情感逃避型取悅。這種類型的取悅者其“取悅”的行為多是為了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情感所致。對于他們而言,別說真的跟他人發生沖突,僅僅是有這樣的預感都會引發其焦慮情緒。他們將取悅作為一種策略,意在保護自己,用讓對方滿意的方式來逃離憤怒、沖突和對抗。
如果你是認知型取悅者,請一定告訴自己,“好人”并不意味著要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維護自身利益和與人自私有著天壤之別。你可以選擇做圣人,犧牲自己滿足別人的需求,但這樣做并不代表你不自私,只能證明你喜歡傷害自己。
如果你是習慣型取悅者,你一定要明白,沒有誰會一直獲得別人的認可,“你是什么樣的人”和“你做了什么事”并不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概念,你得學著把它們區分開來。認識到這一點,你便不會對偶爾的批評指責感到憂心忡忡、草木皆兵。誰都有犯錯誤的權利,你也一樣。
而如果你是逃避型取悅者,你要學習的是如何面對和處理沖突,而不是用一味的討好付出,來避免沖突的產生。你靠取悅來逃避憤怒、沖突和對抗所獲得的短期利益,遠遠比不上未能學會表達憤怒和管理沖突的技能所帶來的損失,因為這些技能會讓你和你的人際關系變得更愉快、更健康。
取悅,怕是世界上內耗最高的事情,不僅浪費了光陰,白白導演了一場又一場的內心戲,還在本該提升自己,做喜歡的事情的年紀,選擇了苦悶,丟掉了本該找到的“自我”。于情于時間,都是不劃算的。
如果一定要選擇取悅,請一定只取悅自己。
著名身心靈大師羅伊·馬丁納曾說:“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為別人對我的看法而擔憂。此后,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認為對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們不需要外來的贊許時,才會變得自由。”
請相信,你也可以如他一般,在成長中,擺脫對認可的依賴,獲得真正的自由。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26-14017-0.html取悅是一場高成本的內耗 做真實自己才能博得他人尊重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生活中學會與人合作 才能有效消除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