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鳳霞
新鳳霞(1927—1998),原名楊淑敏,祖籍江蘇蘇州,天津人,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評劇“新派”創始人,被譽為“評劇皇后”。她塑造了數以百計的藝術形象,主演的《劉巧兒》《花為媒》《祥林嫂》《乾坤帶》等家喻戶曉。她創立了“新派”,“新派”唱腔深受觀眾喜愛,“新派”也成為評劇當代最為流行的一個流派。著有《新鳳霞回憶錄》《以苦為樂》《藝術生涯》《少年時》《新鳳霞說戲》《新鳳霞唱腔選》等。
本文節選自《人民藝術家》雜志第201908期,內容有刪改。
民國期間,天橋的戲園子中生意最好的是始建于1931年的萬盛軒。花淑蘭、曹芙蓉、曹金福、新鳳霞、趙麗蓉、魏榮元等評劇名家先后在萬盛軒獻藝。其中尤以新鳳霞的演出最為紅火,她轟動一時的代表作《劉巧兒》《花為媒》都是于此首演。這兩部講述青年男女勇敢追求愛情的作品還先后被拍成電影,成為中國戲曲電影的典范,廣為流傳,經久不衰。
《劉巧兒》:我的婚姻我做主《劉巧兒》是一部反對封建婚姻、主張婚姻自由的現代戲。20世紀40年代,延安隴東某村少女劉巧兒小時候由父親作主,與鄰村青年趙柱兒定親。后來,因劉父貪圖彩禮,唆使女兒與趙家退婚,并把女兒許給一個財主。劉巧兒厭惡這個財主,在麥場與趙柱兒相見,遂自作主張,與趙柱兒定下親事。劉父到縣政府告狀,地區馬專員用群眾斷案的方式解決了這宗案件,使巧兒如愿以償。
戲曲電影《劉巧兒》海報
《劉巧兒》的故事取材于1942年甘肅省華池縣普通青年婦女封芝琴的真實事件。封芝琴4歲時被父親許給了一張姓人家,18歲時因父親嫌張家窮又被許給了朱家,而后上演了一場搶親鬧劇。豈料這個并不識字的農村姑娘,由于從小受到華池縣蘇維埃政權法制普及教育的影響,已經有了婚姻自主、勇敢反對封建包辦的思想。為了追求愛情,她從華池縣翻山越嶺跑了80余里,到慶陽城找到政府專員馬錫五,攔路喊冤告狀。最終,馬錫五經過調查,公開審理了此案,使有情人終成眷屬,使農村法制得以落實。
此事件轟動了整個邊區,在民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先是延安《解放日報》報道了這起著名的封芝琴婚姻糾紛案。隨后,邊區文藝工作者袁靜等將此事件編成了具有秦腔、眉戶腔等地方戲曲特色的《劉巧告狀》。陜北說書藝人韓起祥還編了《劉巧團圓》的段子在延安演出,頗受歡迎。延安木刻藝術家古元也根據這起案件創作了木刻版畫《馬錫五調解婚姻訴訟》。
戲曲電影《劉巧兒》劇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婦女地位亟待提高,此時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新中國的《婚姻法》,廢除封建的包辦強迫和買賣婚姻制度,實現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然而在當時的中國有90%以上的婦女并不識字,封建意識還頑固地盤踞在人們的頭腦中,國家印發的婚姻法小冊子,廣大婦女根本看不懂。
為了讓當時的老百姓能夠快速、準確地理解《婚姻法》,北京婦聯主任張曉梅親自到天橋,找到鳳鳴劇社的演藝人員,向他們推薦了劇本《劉巧團圓》,請他們排演一出評劇現代戲,配合宣傳共和國的首部《婚姻法》。經過緊張排練,1950年1月,由新鳳霞主演的《劉巧兒告狀》在萬盛軒劇場上演了。舞臺上所表現的新生活、新人物、新的時代氣息,加上新鳳霞為此劇獨創的新式唱腔“疙瘩腔”,很快就吸引了觀眾。
戲曲電影《劉巧兒》劇照
1950年的夏天,評劇《劉巧兒告狀》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新鳳霞甜美的唱腔和俏麗的舞臺形象博得了領導們的掌聲。毛澤東說:“又看見延安窯洞了!”并稱新鳳霞演得不錯。演出結束后,周恩來還親自為新鳳霞糾正了紡線的動作。新鳳霞美麗的扮相和精湛的演技也得到了觀眾的肯定。
1951年,經劇作家王雁整理、北京人藝著名導演夏淳安排,《劉巧兒告狀》改名為《劉巧兒》。1955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將《劉巧兒》拍成了電影。不管是評劇《劉巧兒告狀》還是電影《劉巧兒》,新鳳霞通過自己精湛的演技,將一個明朗、歡快、具有翻身意識的新時代女性形象演繹得栩栩如生。“劉巧兒”以輕盈的腳步走遍祖國的名山大川、長城內外,對中國的婦女解放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徹底從思想上解放了全國廣大婦女,使她們有了和男人平起平坐、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的意識。
戲曲電影《劉巧兒》劇照
《花為媒》:以花為媒勇追愛1955年,中國評劇院成立了。在中國評劇院這一國家劇院良好的藝術環境中,新鳳霞的藝術創作力得到了空前的發揮,“新派”藝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推陳出新的傳統評劇《花為媒》是“新派”藝術的經典之作。新鳳霞以純熟老練的演唱技巧,細致入微的人物刻畫,成功塑造了青春美麗、富有個性的少女張五可的藝術形象。新鳳霞出演的戲曲電影《花為媒》,一經上映立刻引起轟動,好評如潮。
戲曲電影《花為媒》海報
這出戲的劇情大致是這樣的:王少安壽誕之日,其子王俊卿與青梅竹馬的表姐李月娥互訴衷情,并以香羅帕私定終身。王母卻托媒人阮媽為俊卿到張家說親。張家第五女名叫五可,才貌雙全,聰明伶俐,聽說王俊卿一表人才,便想答應這門親事。但王俊卿心愛表姐月娥,執意不從,相思成疾。王母無奈又托阮媽到李家說親,月娥與李母喜出望外,但月娥父李茂林執意拒婚。王俊卿為此病情更重。
阮媽獻計讓俊卿的表弟賈俊英去張家花園代替相親。張五可見到溫文儒雅的賈俊英誤以為是王俊卿,頓生愛慕之情,并贈其紅玫瑰為約。賈俊英對五可也是一見鐘情,但想到是代替相親只得將紅玫瑰轉送表兄,倍加贊美張五可的才貌,但王俊卿堅決不從。阮媽又向王母獻策,迎娶張家小姐為俊卿沖喜。王母應允,并商定日子迎娶五可。李月娥得知這個消息后,痛苦萬分。李母乘李父不在家中時,采用了二大娘冒名送女之計,搶先將李月娥送到王家與俊卿拜堂成親。張五可大鬧洞房,眾人無計可施。阮媽轉而撮合賈俊英和張五可,于是真相大白,兩對有情人各遂心愿。
戲曲電影《花為媒》劇照
《花為媒》本是傳統評劇劇目,最初由評劇奠基人成兆才于1909年根據蒲松齡的小說《聊齋志異》中的《王桂庵》《子寄生》篇改編而成,是一出很“熱鬧”的戲,唱、念、做等表演也很豐富。但在最早的版本中,唱詞不夠精練傳神,表演也有所欠缺,內容上更存在很多封建糟粕,如宣揚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制。1960年,中國評劇院對《花為媒》進行整理改編,再次公演,由新鳳霞扮演張五可。1964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把這出戲搬上了銀幕,由方熒導演,吳祖光改編劇本。經過這幾次調整,《花為媒》終于成為一出經典的評劇演出劇目。
吳祖光在改編電影《花為媒》時,加入了表弟賈俊英這一角色,合理地規避了一夫多妻的封建舊思想,大大提高了《花為媒》的藝術水準,突出了反對包辦婚姻的積極主題,贊揚了青年男女敢于沖破封建家長制度的過人勇氣,特別是表現了青年女性熱愛生活、敢于追求幸福、敢于追求愛情的突出性格。
戲曲電影《花為媒》劇照
新鳳霞飾演的張五可和李憶蘭飾演的李月娥這兩個青年女性都敢愛敢恨,不甘心受命運的擺布,不滿足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的婚姻,都希望選擇自己真心喜歡的青年做配偶,代表了嶄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加上表演藝術家趙麗蓉飾演的阮媽這一風趣幽默的形象,都成了這部戲曲電影的看點。
《花為媒》是新鳳霞和吳祖光夫妻強強聯手為廣大觀眾貢獻的一部藝術精品。在拍攝電影之前,新鳳霞已經多次唱演過《花為媒》,到拍攝電影的時候,因為有特寫鏡頭,她在電影《花為媒》里的表演比舞臺更細膩、更到位。并且她沒有被舞臺表演束縛住手腳,而是大膽突破,大膽嘗試,既沒有失去戲曲表演中的程式美,也取得了很好的銀幕效果。這部戲曲電影也成為新鳳霞的代表劇目之一,讓她的表演藝術達到了一生中最輝煌的境界。
戲曲電影《花為媒》劇照
從《劉巧兒》中敢于婚姻自己做主張的劉巧兒,到《花為媒》中勇于追求幸福的閨閣小姐張五可,新鳳霞完美演繹了青年女性對美好愛情的純真向往與勇敢追求。而現實生活中的新鳳霞也是勇敢追求幸福的實踐者,她與吳祖光的“霞光之戀”跨越了身份、背景的差別,經住了時間、命運的考驗。
1946年,早在天津時,新鳳霞就出演過改編自吳祖光作品的評劇《風雪夜歸人》,那時她就對他的才華仰慕不已。后來,在與吳祖光相識相知后,新鳳霞主動表露了心意:“我很喜歡劉巧兒,喜歡她追求自由婚姻,我想告訴你,我喜歡你,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娶我?”突如其來的告白,讓吳祖光嚇了一跳:“我得考慮考慮。”新鳳霞有點失落,以為對方并不喜歡自己,沒想到吳祖光起身往外走時,回頭凝望著她:“我得對你的一生負責。”1951年底,一場簡單樸素的婚禮,成了整個北京文藝界的盛事。這一負責,果真就是一生。
新鳳霞與吳祖光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25-13039-0.html她被譽為 評劇皇后 ,她主演的《劉巧兒》《花為媒》紅極一時,她將勇敢追愛的女性形象演繹得觸動人心(她被譽為評劇皇后)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范偉 鋼琴師與女嬌娃(鋼琴師與女嬌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