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群雄之中,與一位人物和劉備的關(guān)系非常好,他就是一度稱霸幽州,曾與袁紹爭奪北方的公孫瓚。劉備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候,投奔了公孫瓚,然而他卻在公孫瓚困難的時候選擇離開。眾所周知,劉備是很講究信義,那么為何還要離開老朋友,選擇投奔徐州的陶謙呢?這里面到底有著哪些鮮為人知的內(nèi)幕呢?
一、公孫瓚是誰?
公孫瓚是遼西令支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遷安市,家里世代為官。可是由于公孫瓚的母親出身低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孫瓚的仕途,他只能擔(dān)任郡里擔(dān)任小吏。不過,公孫瓚有兩大優(yōu)點(diǎn),相貌非常英俊,“為人美姿貌”,另外非常聰明,辦事得體,“言事辯慧”。郡守對公孫瓚很器重,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之后,公孫瓚又得到了新任太守的器重,正式成為官員,“瓚以孝廉為郎,除遼東屬國長史”。在遼東期間,公孫瓚多次率軍出塞,抗擊鮮卑、烏桓的騎兵,因此步步高升,被封為中郎將。公孫瓚還組建了“白馬義從”,威震北方,烏桓人紛紛避其鋒芒。后來,公孫瓚占據(jù)了幽州,以此與袁紹作戰(zhàn),展開了爭奪北方的戰(zhàn)爭。
二、劉備與公孫瓚的關(guān)系
劉備是涿縣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涿州市。當(dāng)時,涿縣有一位名士,他就是原任九江太守盧植,劉備拜入其門下,成為其弟子。當(dāng)時,公孫瓚也在岳父的推薦下,拜入盧植門下,因此與劉備成為同學(xué)。劉備好結(jié)交朋友,他與公孫瓚成為摯友,由于公孫瓚比劉備大幾歲,所以劉備稱其為兄長,“先主以兄事之”。
劉備的仕途不順,多次棄官而去。后來,劉備出任高唐縣令,可就在這個時候,天下大亂,盜賊蜂起,居然攻破了高唐縣。已經(jīng)無家可歸的劉備,在這個時候想起了昔日的大哥公孫瓚,“往奔中郎將公孫瓚”。公孫瓚向朝廷上表,表奏劉備為別部司馬。此后,劉備為公孫瓚抗擊袁紹,因?qū)伊?zhàn)功被封為平原相。194年,劉備率軍援助徐州,就沒有回平原,而是投靠了陶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三、劉備為何脫離公孫瓚?
史書雖然沒有明確交代這個問題,不過可以通過史料解讀出里面的原因。其一,劉備胸懷大志。劉備一心想要復(fù)興漢室,怎么可能會久屈人下呢。其二,劉備得不到公孫瓚的重用,郁郁不得志。劉備援助徐州時居然只有一千多軍隊,可見公孫瓚對他并不怎么重用。而到徐州后,陶謙立即撥給劉備四千人馬。
其三,公孫瓚與劉備的政治理念存在分歧。公孫瓚崇尚武力,在戰(zhàn)爭過程中,劫掠甚至殺戮百姓,而劉備奉行仁義,一直主張撫恤百姓。漢末時期,許多軍閥都屠城,包括曹操,但劉備從來沒有過這種行為。其四,公孫瓚嫉賢妒能。史書記載,公孫瓚對待“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劉備也是當(dāng)時豪杰,所以得不到重用。其五,公孫瓚窮兵黷武,敗局已定。
參考資料:1.《三國志》;2.《后漢書》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25-12832-0.html劉備與公孫瓚是同學(xué),親如兄弟,他為何卻脫離公孫瓚(劉備與公孫瓚是同學(xué))
聲明:本網(wǎng)頁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博主自發(fā)貢獻(xiàn),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本站不承擔(dān)任何法律責(zé)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jǐn)防詐騙!若有侵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公孫瓚最強(qiáng)時坐擁三州,實(shí)力遠(yuǎn)超袁紹,為何短短數(shù)年便慘敗身亡(公孫瓚最強(qiáng)時坐擁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