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城太守
三國時期,西川有一位文人,從小飽讀詩書,年紀輕輕就才華橫溢,尤其擅長舌辯,有“噓枯吹生”之才,能把黑的說成白的,把死的說成活的。
他非常崇尚古代隱士君子的“高風亮節”,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問世事。原本想著就這樣清平安逸的了此一生。
三國隱士
可是,在三國這樣一個天下分崩的年代,國家不安定,何來百姓的安寧?
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
當地州郡的長官聞知他的才華,于是征召他去做官,他總是稱病不去。
又過了幾年,他同郡的老鄉王商當上了治中從事(相當于副州長),給他寫信說:
兄弟啊,貧賤困苦,何時可以度完這樣的人生!卞和抱玉向世人炫耀,當今天下大亂,大丈夫應當挺身而出為國家效力,方不負生平所學,你過來與州牧見見面吧。
結果被他一封信給回絕了,繼續過著他那小隱隱與野的生活。
此人名字叫秦宓[mì],宓是安靜的意思,果然是名如其人。
三國
他向往的生活是:耕作于田野之中,歌詠于蓬門陋巷,漫步于山水之間,聽玄猿悲聲于山林,看仙鶴鳴啼于深澤,以安身存命為樂,無憂無慮為福,拋棄虛名,絕意龜兆。
秦宓是個知識分子,家里藏了很多書,有一次一位叫李權的好友向他借《戰國策》這本書一看。
秦宓說:“戰國時代講的都是些合縱連橫,各個國家相互攻城略地,戰亂不已,讀它有何用?”
李權說:“孔子、嚴君平等圣賢整合各家史書寫成《春秋》、《老子指歸》,大海因容納百川所以廣闊偉大,君子以廣博聞見為宏大。”
秦宓答復說:
書籍除正史和周朝文獻外,仲尼一概不采收;道法除崇尚虛無自然外,君平一律不推演。
大海因接受泥沙而淤積,每年都要蕩滌清除;君子固然要廣博見聞,但不符禮儀則不以觀看。
這《戰國策》反復記載闡明張儀、蘇秦的謀略權術,殺人而讓自己生存,害人來保護自己,這是圣賢經典所憎惡的東西。
故此孔子發憤作《春秋》,以堂堂正正地闡述圣賢大道,又制定《孝經》,廣泛地宣揚仁義道德。
防微杜漸,抑惡于萌,所以老子主張要在禍患發生之前就把它消除于萌動狀態之中,的確如此啊!
商湯是位大圣人,因為看到郊野之魚就發生了沉溺打獵的過失;魯定公本是一位賢君,因觀看美女歌舞就荒廢了朝政,諸如此類的人和事,數不勝數。
道家道法有言:‘不可見那你想得到的東西,免得你的思想受到惑亂。’因此天地純正守一,日月正而光明,其光正直有如箭矢,這正是君子所應效仿的。
《洪范》記載災異,往往由人的言行聲貌引發,與《戰國策》中奸詐權謀有何相干之處?
秦宓
應該說秦宓這一番話很有獨到見解,發人深省。書中不止有顏如玉,書中還有糟粕。
一個人如果心志不堅,受書中的那些攻心計、權謀之術的影響,并且用他去為禍害人,那么書是害了他。
秦宓這個人想當個隱士,但是又愛表現自己的才華。
于是有人就問他:“你自比巢父、許由、商山四皓,為什么又有意地宣揚自己的辭藻文采、表露自己的奇瑰才能呢?”
秦宓說:
我文不能盡言,言不能盡意,有什么文采辭藻可宣揚呢?……
老虎生來就有斑斕的花紋,鳳凰天生就有五彩的羽毛,豈是它們以色彩來粉飾裝扮自己? 都是自然天生的啊!
言外之意,他的才華是由內而外自然散發的,并非自己刻意表露。
秦宓
秦宓有一位同鄉好友,叫彭羕,長得相貌魁梧,但是性格很高傲,對人大多輕視不睬,唯獨敬重秦宓 秦子敕。
彭羕就把秦宓推薦給當地的太守許靖,并對他說:
我觀察隱士秦宓,他服膺仲山甫的德行,踐行雋不疑的直率,枕石而臥臨溪漱盥,身著麻制衣袍吟詠山林之間,在仁義的道路上休息,于浩然的境界中恬淡,高風亮節,真誠不渝,即使古之高人隱士,也還比不上他。
如果您能招納這個人,必然會有忠正豁達的聲譽,豐功厚利,建立功勛,然后將在王府中記下功勞,名聲流傳到后世,豈不美哉!
結果秦宓還是依然沒有去,直到后來益州易主,就是劉備占據益州后,這位老先生才結束他的隱居生活,從此“大隱隱與朝”。
秦宓
正如《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他說的:
秦宓始慕肥遁之高,而無若愚之實。然專對有余,文藻壯美,可謂一時之才士矣。
大意是:當初秦宓羨慕古代隱士君子的高潔,但沒有大智若愚的實際表現,然而他善于應對交涉,文辭壯美,可以說是當時的一位才士。
他的劉備集團擔任師友祭酒,就是養在府中地位最高的散吏,專事謀議。
劉備稱帝后,決定興兵征吳,秦宓者認為天時不當,必難取勝,他也成了當時蜀漢朝臣中為數不多的公開反對劉備東征之人。
劉備因此大怒,將其下獄,差點被殺。幸好諸葛亮出面擔保,這才留下了一條性命。
諸葛亮主政時期,秦宓被重新錄用,先后擔任別駕、左中郎將、長水校尉等職。
在此期間,他曾與東吳的使者張溫之間有一場舌戰,就是我們熟知的那段:天有頭乎?頭在何方?天有耳乎?天有腳乎?天有姓乎?
秦宓
秦宓一一對答如山中回音,應聲隨出,令張溫大為敬服。
不過此后關于他的記載越來越少,只知道他是在蜀漢建興四年(公元226年)病逝于大司農任上。
陳壽評價秦宓:始慕肥遁之高,而無若愚之實。仰慕古代隱士的風范,但是自己的實際行動,并沒有做到“大智若愚”。
筆者以為:大智若愚主要體現在德,因為有德,所以不去逞口舌之辯,表現得很愚笨的樣子。而并非界定與當隱士還是出仕為官。
三國隱居高人
有的人借助周圍的環境忘卻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這是小隱隱于野;
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龍臥虎之地,這是中隱隱于市;
頂尖的人才會隱身于朝廷之中,他們雖處于喧囂的時政,卻能大智若愚、淡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道家隱者。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25-12790-0.html三國一隱士,由一狂人推薦為官,差點被劉備所殺,諸葛亮替他求情(由一狂人推薦為官)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