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在面對負面情緒時能夠及時表達,不至于哭鬧、摔東西,但往往難以找到有效的方法,讓孩子的情緒得以快速平復,回到平靜甚至是愉悅的狀態。通過詢問孩子是否需要陪伴、少言語、幫助孩子復盤可以幫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案例探析
以一個4歲的男孩為例,他特別容易發脾氣,卻不喜歡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小時候,媽媽還能夠通過哄逗稍微安撫他,但隨著年齡增長,媽媽的哄逗已經不再奏效。每當不開心時,孩子會憤怒地摔掉手頭的東西,甚至對任何人都表現出火爆的情緒。雖然在心情好時,他會對媽媽說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但下次再遇到困擾時,依舊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顯然,這位四歲的小孩在掌控自己的情緒上還有一段距離,但實際上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并不是一件難事。
1.第一步:詢問孩子是否需要陪伴
當孩子情緒崩潰,大哭大鬧時,家長常常會感到惱火或心疼,迅速進行密集的語言溝通,甚至偶爾會強行制止孩子哭泣。這種操之過急的處理方式可能使孩子的失控傳染給父母。
可以詢問孩子:“寶貝你是傷心了還是難過呀?”盡管孩子可能無法給出準確的回答,但這是一個判斷孩子情緒狀態的基本問題。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他們的世界只有一個讓他們痛苦的情緒點。可以用平緩的語氣繼續與孩子交流,提供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比如:“媽媽看你現在心情好像蠻不好的,是需要媽媽在這里陪陪你,還是你自己一個人安靜一會兒,媽媽去做自己的事情呢?”此時,把選擇的權力交給孩子是最合適的。
2.第二步:留與不留都要少言語
孩子給出了是否需要陪伴的回答后,家長應該注意孩子的肢體語言。如果孩子在口頭上明確表達了“要陪伴”或“不要陪伴”,家長可以輕松判斷。但如果孩子閉口不言,家長可以觀察他們的肢體動作。
如果孩子在家長起身的時候示意希望陪伴,那么說明他們需要陪伴。如果孩子沒有挽留的跡象,家長可以暫時離開,完成自己的事務,等到孩子情緒平復后再回去進行第三步的教育。
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家長不要過分關注孩子的每一個變化,可以安靜地陪伴。讓孩子獨自冷靜,從而自己處理情緒問題。如果孩子需要持續家長的安慰來緩解情緒,孩子可能無法學會自我管理情緒。
3.第三步:幫助孩子復盤,多次練習好用的情緒管理法
當孩子情緒平復后,家長可以正式與孩子展開雙向溝通。父母可以詢問孩子是否感覺好多了,并幫助孩子回顧剛剛的情緒經歷。
比如,可以問:“寶貝,剛剛你是怎么克服難過的呢?”孩子可能會回憶起深呼吸保持冷靜、離開現場找到安靜地方、找到喜歡的玩具或傾訴情感等方法。父母可以細心提醒孩子:“下次再遇到不開心的情緒,也可以嘗試用這樣的方法自己平復下來。”
此外,家長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簡單的扮演游戲,讓孩子在模擬場景中提出解決方法。這樣的練習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應用情緒管理技巧。
情緒管理是一生受用的技能,而在孩子情緒多發的年齡階段培養起來尤為重要。通過以上三個步驟,幫助孩子學會逐漸自我管理情緒,對于未來更好地處理各種情緒波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趕快按照這些建議,與孩子共同成長,培養他們健康的情緒管理能力吧!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18-33666-0.html如何教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