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這在西方歷史研究者眼里,是指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一個歷史時間段,而在中國主要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和隋唐宋元時期。
所謂“賤名”,并不是單指特別侮辱人格的姓名,反而在中國古代,很多人都喜歡給自己或者是家人取一個賤名,其中不僅沒有侮辱之意,其實還帶著美好的愿望。
背后的原因,與中國文化以及外來文化都有重要的聯系,包括后來十二生肖文化的誕生,也是與賤名“丑奴”有著重要的關聯。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賤名的發展和原因1、以“丑奴”而延伸的各種賤名說到賤名,第一時間都會想到小時候每次跟著外婆去祭祖之時,在先祖墳前,外婆都會念念有詞:“保佑孩子像狗崽兒一樣好好長大。”
老人此話就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因為農村里的土狗,即便孤身的流浪,但依然可以活得好好的,并沒有因為什么衛生等問題而影響生命的存續,因此在老人眼里就是希望自己家的孩子無災無病的健康茁壯成長。
同理,古人給自己或者是家人取一個“賤名”,并不是要辱罵,而是希望通過“賤名”把不好的東西全部規避,只留下美好的事物圍繞在身。
例如南朝第一個政權劉宋的開國君主劉裕,他出身寒微,屬于貧窮的百姓之家,當時兵荒馬亂,因此他的家人給他一個小名叫做“寄奴”。
聽著仿佛是劉裕被寄養在富裕家庭當奴隸,但實際上就是劉裕家人希望通過這個名字給他規避可能會發生的人生風險,讓劉裕健康成長。
通過這個信息就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存在著給家人取賤名的習俗,與當代喜歡給孩子取一個響當當的名字恰恰相反。
例如在《魏書·穆崇傳》之中,有專門記載著北魏開國功臣穆崇,他有位族人姓名是穆丑善;《北史》之中還記載著一位北魏之人,人名是裴愛丑,等等諸如此類的姓名在南北朝時期數不勝數。
甚至連建立一個政權的君主都是賤名,并且在建國之后,并沒有更改,他的全名是-萬俟丑奴。
萬俟丑奴跟隨胡琛起義,然后因為胡琛戰死,他掌握軍隊;在公元528年,萬俟丑奴自稱天子,設置百官,國號大趙,就連他的年號,都是稱之為神獸。
此外還有陳后主陳叔寶的小字為黃奴、晉國的石崇名齊奴、后趙冉閔之名稱棘奴、后燕的慕容農號惡奴等等,據史料顯示,南北朝時期含“奴”字人名的歷史名人數不勝數。
可見在魏晉南北朝,人們不僅沒有瞧不起取名為“丑”或者“奴”之人,抑或者是其他賤名,反而非常流行取賤名。
2、“丑奴”之賤名為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首先,戰亂和政權不斷更替導致生活環境存在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從曹魏建立開始,到隋朝一統天下,這中間幾百年的時間,幾乎可以說時常在發生戰亂。
就連高高在上的王公貴族都會因為戰亂而死無葬身之地,更何況天下更多的是平民百姓,他們無法抗拒戰亂,也無法抗拒世家大族對自己的傾軋。
因此只有把希望寄托給上天,所以給孩子取名時都會往“賤名”方向考慮,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躲避無情的戰亂和災病。
例如劉裕的小名寄奴,就是很直接的證明,當時的他的父母就是普通人,沒法保證能讓孩子安穩地成長。
其次,外來文化傳入和本土文化相結合;對于普通百姓而言,取賤名就如同俗話說的:賤名好養活!
可是這種說法放在王公貴族之家,就有些不現實,畢竟他們生下來含著金鑰匙,怎么可能需要擔心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例如前面提到的西晉石崇,取了個小名為齊奴,但是石崇可不是普通人家,他父親是西晉開國功臣石苞,可是這樣一位貴族子弟同樣取名“齊奴”。
包括還有北朝十六國的名將慕容垂,就連他的兒子慕容農,同樣取名惡奴。
因此,這些官員背后主要是在南北朝時期,中國進入諸多民族大融合階段,借此機會從西域的絲綢之路傳入中亞的文化思想,主要是中亞的粟特人。
他們把這個賤名文化傳入中國,與當時中國普通百姓給孩子“取名什么狗,或者狗什么”的理念相結合,從而形成中國的賤名文化;
根據古代高昌國和敦煌出土的文物資料顯示,當時中亞地區的人們為了避免鬼神矚目和傷害,父母經常“以非常輕賤和不值錢的事物”給孩子取名,例如“擖”(垃圾)、“糞堆”等等。
這些在俄羅斯學者盧湃沙編撰的《伊朗人名詞典粟特卷》中有一些研究和資料收集。
所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高層人物給自家孩子取一些“賤名”,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危害人類的魔神給忽略,讓正能量的天神來護佑,從而繼承和發展自家的人生大業。
中國的十二生肖文化是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誕生,根據公元1975年在湖北云夢縣出土的秦簡,其中一份秦簡是叫做《日書》,里面有針對十二生肖文化的記載,具體內容:“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
后來在東漢的王充有撰寫《論衡·物勢》,此中也曾說:“寅,…虎也。戌…犬也。……午,馬也等等”,這兩項史料的記載,說明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十二生肖文化已經誕生,并且在不斷的發展。
從生肖文化可以看出,中國自古以來存在著對動物或者說是獸類的崇拜,例如老鼠本身在中國人眼里屬于不好的方面,所以才會在民間形成一個成語叫做“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但古人同樣喜歡把很多事物神化,從而形成獨特的文化元素。
因此,既然連人們討厭的老鼠都能成為人的屬相,為什么“丑奴”不能成為一種美好的名詞,只要人們賦予它新的含義,就能有著非同一般的力量。
2、丑奴與十二生肖的關聯所謂十二生肖,就是把十二種動物與中國十二地支進行文化性的融合,形成子鼠、丑牛、寅虎等完整的十二生肖文化,而賤名與十二生肖最大的關聯,便是人們逐漸意識到不能任意的、且非常直接性地取賤名。
例如“丑奴”二字在南北朝特別流行,但隨著中國進入隋唐的大一統時代,儒家文化在一次回到唯一正統的政治地位,就不能隨意地用“丑”或者是“奴”為名,畢竟南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和外來文化占據著重要地位,深刻影響著當時的人。
不過,隋唐時期同樣在進行多民族融合,人們在過去形成取“賤名”的習俗并沒有被拋棄,于是人們想到一種折中的辦法,如此一來,既能完成取賤名的想法,又不被社會主流思想所厭惡。
例如生肖第一是子鼠,老鼠在民間的文化地位一點都不好,如果窯借用老鼠取賤名,那正確的選擇就是采用“子”字,所以可以取名“申子”等等。
例如在《新出唐墓志百種》之中,有收錄一份《李公夫人崔氏墓志》,其中提到一位人物,他的名字是李子年,而其中“子”字既是說他的誕辰年份,也是在講子鼠作為生肖守護神對自己的護佑。
例如裴子誕的誕辰之年,根據他的墓志是公元508年(正好是戊子),所以叫子誕;以及近些年在洛陽出土了《康子相墓志》,根據他的墓志知道是在公元592年出生的(正好是壬子年),這一位還是一個粟特人。
由此可見,中國中古時期的賤名文化極為流行,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十二生肖文化是先秦時期誕生的,但流行起來也是在南北朝以及之后,正好十二生肖代表著十二種動物屬相,這也是人們更能接受的一種文化。
而且十二生肖代表著有十二個守護神,因此取賤名與十二生肖相結合,非常符合古人取賤名之時的想法,即心中希望規避鬼神的侵害、祈求正義神靈的護助。
因此,讓賤名文化與十二生肖文化共同發展了幾百年,直到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賤名文化才走向消亡。
綜上所述,中古賤名文化其實還是從最底層的社會而來,只不過在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外來文化,從而形成一段比較漫長的“賤名”文化的歷史。
但不論怎么說,“賤名”并不是真的低賤,而是祈求神靈保護的一種精神寄托的外在表現,所以與十二生肖文化相結合,相當于讓賤名文化從另一個層面一直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1、《魏書》
2、《論衡》
3、《新出唐墓志》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10-8695-0.html中古賤名的由來 從 丑奴 到十二生肖(中古賤名的由來)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