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段時間,診脈時候,我會每部都細細體察,左寸浮大而散,右寸浮澀而短,左關沉弦而長,右關和緩,尺部沉實而濡…如此則會發現這跟整體脈無法統一,比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臨床上臟腑平脈和四時脈究竟如何統一?究竟什么才算是人體正常的脈象呢?如此被困擾了許久。
直到看到我師兄王偉寫丹溪一本書,里面的這點給予了我很大啟發。師兄以自己日診百人以及對經典的感悟說:“若以絕對的標準來看六部脈,大部分病人每一部脈都不正常,或大或小或實或虛。察病之根本,若有澀脈,則臟腑有痰瘀閉阻,則此澀脈是其根本;若無澀脈,再看是否有一部脈獨異于其他脈,則臟腑有疾,此為獨處藏奸,為病之根本;若無澀脈,亦無獨處藏奸,則整體脈之偏傾,即整體氣的偏頗為其根本……醫生制方之目的為“隨時取中”,即以有偏之藥性引導偏離中道的人體之氣回歸中和。不可機械地以為某部脈盛則以某藥瀉之,某部脈緊則以基藥溫之,此只是在枝葉之未取中,非真取中也”。
所以說,具體細查每部脈是沒錯的,但是我卻是忽視了整體脈的偏頗,這個是脈診的先導。后來我又詳細看了古代很多醫家的脈學記載,才發現臨床上用整體脈 獨論 臟腑脈來進行辨證診斷,其實已經夠用了,接下來我會介紹一下脈學當中的“獨”理論,以及用醫家醫案來進行說明。
說到“獨”的理論,很重要,就不得不提古代一位臨床大家——張景岳,因為景岳早年是也是跟我一樣的迷茫,遇到了同樣的瓶頸,直到掌握了這套“獨”論。不信,大家請看《景岳全書·脈神章·獨論》當中的這段話:“脈義之見于諸家者,六經有序也,臟象有位也,三部九候有則也,昭然若此,非不既詳且備矣。及臨證用之,則猶如望洋,莫測其孰為要津,孰為彼岸,予于初年,亦嘗為此所迷者蓋屢屢矣。今而熟察其故,乃知臨岐忘羊,患在不得其獨耳”。
后面景岳老師又以幾個例子來說明“獨”論的重要性,以及不懂得“獨”論診脈的復雜性和迷茫感,非常真實!比如按部位去診脈,把到了寸,就似乎感覺病在心和肺;把到了關脈,則又認為病是在肝脾二臟;等到把到了尺,則似乎病又在人體的兩腎部位,哪個部位好像都跟臟腑平脈描述不夠一致,如此以來,病機究竟是在何處,真的很難理得清。
再比如出現頭痛一證,病在上,應該看兩寸部位。但是如果為少陽、陽明二經引起的頭痛,不是又該反應在兩關上嗎?如果是太陽膀胱經所引起的,那不對應在左尺了么?上下難以區分,這又是診脈的一個難點。
再比如說遺尿一證,病本身是在下焦,是尺中所主。若是此人屬于氣不固攝,則病在右寸;如果是心氣虛,神有所不固的話,那病就又在左寸了…診脈具體要看哪個部位,是不是很容易讓人迷失呢?
其實,上面的這些都是可以用“獨”的理論來解決,就如遺尿,只要找到異常的那個部位,就說明已經找到了問題出現的病機,接下來只需要根據這個病機切入點治療即可。
景岳先師后面又具體說了下,獨包含有三點:其一是部位之獨,部位之獨就是說六部基本上是非常一致的,但左右各三部中,又有某一處不太對應,獨大或者獨小,顯得格外格格不入,那么此處則必定有問題,這是部位之獨的內涵。
比如李士材《醫宗必讀》中記載的“余診之,六脈皆伏,惟氣口(右關)稍動,此食滿胸中,陰陽痞隔,升降不通,故脈伏而氣口獨見也”。
“余診之曰:脈浮大而長,脾有大積矣。然兩尺按之軟,不可峻攻,令服四君子湯七日…”
“診得脈雖洪大,按之無力,候至右尺,倍覺濡軟,余曰: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亟須參、附,可以回陽”。
“余先簡其方案,次診其六脈,喟然嘆曰:脈大而軟,兩尺如絲,明是火衰不能生土…”
“召余診之,六脈沖和,獨中州澀而無力,是土虛不能制水,濕氣注于下焦。以補中益氣湯加蒼術,旬日即愈”。
通過對李士材《醫宗必讀》上百條醫案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李氏診脈跟景岳理論如出一轍,也是先摸得一個整體脈,再找出獨脈。如果沒有獨脈,則根據整體脈的虛實和脈形進行判斷即可;如果有獨脈,則說明此處正是病機點,需要獨脈結合上整體脈,來進行綜合分析。如果一家獨言不夠令人信服的話,那么可以再看看古名家周慎齋和龔廷賢的醫案記載:
《周慎齋醫書·胃脘痛》一節中記載:“一人胃脘痛,飲食難進,脈俱洪大,左寸短澀。脈洪大,左寸短澀,是血不足,故重用當歸;胃痛,故用蘇梗,杏仁,烏藥等進行治療”。
《周慎齋醫書·卷三》:“一僧四十余,六脈純陰俱短,惟心脈短而且澀,此心志不定。多思傷心血,故其脈如此,用歸脾湯,龍眼肉搗爛為丸”。
以上兩個案例是以整體六脈 獨論來辨治疾病的,以下兩個,則主要是根據的整體六脈,并無獨論:
《周慎齋醫書·卷二》記載:“一婦胸膈飽悶心口痛,脾泄,六脈皆無力,四君子加山藥、益智、延胡索,姜煎服,微加延胡索以降濁”。
又“一人因勞復大吐,遂至筋轉,手指攣蜷,痛不可當,六脈短澀,用黃芪建中湯,一服愈。肝苦急,宜甘以緩之,故用芪、草緩甘補脾…芍藥瀉土中之木”。
被譽為“醫林狀元”龔廷賢《萬病回春》中的醫案記載亦多如此,比如“見六脈急數,乃知酒毒積熱入于骨髓,不受滋補”;“予診六脈微澀有力,此血虛火盛也,以生四物加酒蒸大黃治療”;“余診六脈微澀,此血枯氣郁也,以熟四物湯加香附、丹皮、白術、桃仁、紅花等治療”;“余診六脈滑數,人迎緊盛,此氣血虛而有風痰壅并也”等等。在這本書中,記載“六脈…”類似的有很多,說明龔廷賢醫家在臨床診療當中,也是以整體脈為主,在判斷好整體脈的同時,再結合“獨”論進行重點剖析,如果六脈一致,則會以整體脈為主。當然整體脈判斷時候,也是需要以脈神為主,即重視脈的有力無力和人體虛實情況,切莫陷入千變萬化的脈形當中。
上面詳細論述了景岳所說脈“獨” 的第一種:部位之獨。其次第二種呢,就是臟氣之獨,這個相對比較簡單,也是以整體脈為主的,不需要看具體的部位,當然這個是建立在六脈大小一致的情況下應用的。比如臨床上診得了洪脈,那就是心脈,見到弦脈,皆是肝脈,同樣的還有肺的浮脈,脾的緩脈和腎的石脈。這些不管是單獨出現還是組合出現,只要診得脈強,則說明本臟有余,弱即為本臟不足,這就是臟氣之獨的具體內容。
最后一種就是脈體之獨,脈體之獨在《內經》上已經說的比較明確了:“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其實也是對前兩種“獨”的補充說明。所以臨床上應用脈學上的“獨”論,還是以整體脈 部位之獨為主,部位之獨又需要結合臟腑平脈來進行綜合判斷,這個最為復雜,臨床也是最為常見的。當然,如果六脈非常一致,沒有部位之獨,則又可依據第二種臟氣之獨來進行輔助判斷。知道了這些,久久練習和不斷的摸索總結,就可以洞察疾病之根本,以此來斷知病機死生,不會出現偏差。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10-31216-0.html脈學分析 獨 論,以及醫案舉例(脈學分析獨論)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