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建設(國立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
臺灣電影《搭錯車》海報
《酒干倘賣無》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臺灣電影《搭錯車》的主題曲,曾經在華語世界風靡一時。"酒干倘賣無"是閩臺一帶百姓曾經耳熟能詳的收購廢棄空酒瓶的叫買聲,其意思就是"有酒瓶子可賣嗎?"
然而,關于"酒干倘賣無"用字的討論,一直延續到今天。人們的看法五花八門,莫衷一是。
有人認為《酒干倘賣無》歌名雖短,卻有兩個錯別字,即"干"和"倘"。這種說法并不準確,嚴格地說,"干"和"倘"應該算是同音或近音借字(實際上是用普通話的同音或近音字來記錄閩南話)。為何會采用同音或近音借字?主要是因為這兩個閩南方言詞本字不明。
首先來看"酒干"的"干"[kan1]字。這里的"干"[kan1]在閩南話中其實就是瓶子的意思。相當多的閩南方言詞典都采用"矸"字,如:蔡培火編著《國語閩南語對照常用辭典》(487頁)、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方言研究室編《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242頁)、吳守禮編《國臺對照活用辭典》(182頁)、董忠司總編纂《臺灣閩南語辭典》(569頁)、周長楫主編《閩南方言大詞典》(383頁)等。
"矸"在《集韻·寒韻》中雖有"居寒切"一讀,但詞義與"瓶子"毫無關系,可見,這也只是個表音字。
有人認為,"干"正確的寫法應該是"瓨"(音同祥),這個字出現在2000年前司馬遷的《史記》里,就是酒瓶子的意思。②"瓨"在先秦確實是表示"長頸大腹的陶器"。《史記·貨殖列傳》:"醯醬千瓨,漿千甔。"裴駰集解引徐廣曰:"長頸罌。"但是"瓨"在《集韻》江韻和冬韻的兩個反切分別為"胡江切"。
前不久,還有學者提出:"日語稱罐頭為缶詰(讀音為kanzime),很有可能是法語conserve音譯而來。日語中的'缶'讀音與漢字的缶(讀fou)不同,讀作kan,很接近'酒干'的'干',也很接近英語'can'。更值得注意的是:日語稱燒酒瓶為'燒酎缶',讀音為xioqiukan,非常接近閩南語燒酒瓶的讀音'燒酒干'(xio-qiukan)。……'酒干'這個閩南語詞匯的來源,就很有可能是從日語進入臺灣,再傳到福建的。"③這種說法很新穎,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總讓人覺得這個彎繞得太大了,且有點兒舍近求遠,本末倒置。"缶"在先秦是盛酒漿的瓦器。《易·坎》:"樽酒簋貳用缶。"《禮記·禮器》:"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內壺。"孔穎達疏:"缶,尊名也。列尊之法,缶盛酒在門外。"日語先是借用了漢語的"缶"字,后又把它用作訓讀字來翻譯法語的"kanzime"的"kan"。
說了這么多,閩南話表示"酒瓶"的[kan1]究竟有沒有本字?答案是肯定的,有,只不過比較隱蔽。
且看《漢語大詞典》(5666頁):"經,酒器名。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三:'陶人之為器,有酒經焉。晉安人盛酒以瓦壺,其制小頸環口修腹,受一斗……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達其義,聞五經至,束帶迎于門,乃知是酒五缾為五經焉。'"《漢語大字典》(3403頁):"一種口圓頸細腹長的酒器。《正字通·糸部》:'經,《侯鯖錄》:陶人為器,有酒經。小頸環口修腹,可以盛酒,受一斗。齊桓公飲諸臣酒,令曰:后者罰一經程。注解:酒器之大者曰經程。趙德麟曰:潘安餉人酒云:一經、二經至五經乃五缾也。'宋·袁文《甕牖閑評》劵六:'晉安人以瓦壺小頸環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者名曰經。'"在其他古籍中也可以看到用例。如清·周亮工《書影》卷四:"予過邵武之拿口,高主政年八十矣,饋余一經酒,淡而有致。"只不過古代的"酒經"是陶制的,而如今卻成了玻璃制品。
"經"在古代正是表示"一種口圓頸細腹長的酒器",這毫無問題。但是讀音對得上號嗎?
"經"中古屬于梗攝開口四等青韻,該韻的字今天在閩南話中以[i* ]/[an]構成文白對應。例如:
因此,閩南話中的"經"白讀為[kan1]毫無問題。
再來看"倘"字。"倘"在普通話中為上聲字,而在叫買聲中實際讀的是陰平調[t'a*1]。
我們注意到,在古漢語中有個"中"可以表示"可,行,成"。如漢·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上》:"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唐·王建《隱者居》詩:"何物中長食,胡麻慢火熬。"《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正要來與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里討去,可是中么?"宋·楊萬里《午熱登多稼亭》詩:"御風不必問雌雄,只有炎風最不中。卻是竹君殊解事,炎風篩過作清風。"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婆婆,這個怕不中么!"
"中",中古屬于通攝合口三等東韻,該韻的字今天在閩南話中可以[**]/[a*]構成文白對應。例如:夢[b**5]/[ba*5],蟲[thi** 2]/[tha*2]。故"中"讀[a*]韻沒有問題。"中",中古屬于知母,知母的字今閩南話一般讀不送氣的[t]。但是,也有個別字白讀可讀送氣的[th]。例如:窒[tit7](~礙)/[that7](~空)。所以,"中"讀成[tha* 1]是可以成立的,而且"中"的去聲一讀在閩南話中也可以讀成[tha*5](如:鉆~)。
最后,說說"無"字。學界一般認為閩南話表示"沒有"的[bo2]本字應為"毛"。毛,《集韻·豪韻》謨袍切。《后漢書·馮衍傳》:"饑者毛食,寒者裸跣。"李賢注:"《衍集》'毛'字作'無',今俗語猶然者,或古亦通用。""無"在《集韻·虞韻》中只有"微夫切"一讀,但筆者注意到,在"南無阿彌陀佛"中是可以讀[mo2]的。說明"無"在漢語中并非單音字,故將[bo2]的本字看做"無"也是說得通的。
考證至此,也許有人要問,如此說來,叫買聲"酒干倘賣無"是不是應該寫成"酒經中賣無"?答案卻是否定的,因為,如果這樣用字,很多人將完全無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這是方言工作者經常感到非常糾結的問題,尤其是對歷史語音層次非常復雜的閩南話來說,這種情形甚為棘手。個人認為,作為學術考證,應該追本溯源,盡量還原漢字使用的本來面目;作為語言使用,則要照顧廣大的使用者,適當采用俗字。既然人們已經習慣并接受了"酒干倘賣無"的寫法,那就讓它繼續存在下去吧。
(因輸入法的原因,有些音標不顯示,故以*代替。數字應在右上角。)
注釋:
[1] 專家講解閩南歌曲《酒干倘賣無》的錯別字.騰訊網.[2016-12-15]。
[2]專家講解閩南歌曲《酒干倘賣無》的錯別字.騰訊網.[2016-12-15]
[3]陳亦可《對〈酒干倘賣無〉閩南語發音的看法》,載《泉南文化研究》2015年(第3、4期合刊)69頁。
參考文獻:
蔡培火編著《國語閩南語對照常用辭典》,臺灣正中書局1969年版。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方言研究室主編《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吳守禮編《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
董忠司總編纂《臺灣閩南語辭典》,臺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周長楫主編《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10-31215-0.html關于 酒干倘賣無 用字的討論,一直延續到今天(關于34)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