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這首《八聲甘州·寄參寥子》詞,蘇軾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當時蘇軾由杭州知州召為翰林學士承旨,將離杭州赴汴京時送給參寥的。
今天是【中華農歷4720年 癸卯兔年 正月初九(陽歷公元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經典詩詞第35首】,我們來欣賞蘇軾這首充滿豪氣的詞作《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蘇軾 〔宋代〕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它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注釋】
①西興:即西興渡,是古時從蕭山到杭州的重要港口,在今杭州市對岸,屬于蕭山縣。
②忘機:消除機心,無意于功名利祿,保持恬然淡定之心。
③"約他年"三句:用謝安渴望隱居之典,《晉書.謝安傳》"(謝安)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顏色。及鎮新城,盡室而行,造泛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篤。"
④"西州路"三句:用謝安外甥之典,《晉書》載:謝安有甥,名羊曇,夙為安所愛重,謝安既沒,羊曇行不由西州路,一日因醉偶至,左右告之,道慟哭而去。
【譯文】有情風從萬里之外卷潮撲來,無情時又送潮返回。請問在錢塘江上或西興渡口,我倆共賞過幾次夕陽斜暉?用不著仔細思量古今的變遷,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誰像我東坡蘇老。白首之年,淡忘了仕進的機會。記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煙的云霏。算起來詩人中相處得宜。如我與您這樣的友情,確實稀微,彌足珍貴。希望我不要像謝安那樣沒有回到東山,死在西洲路,讓你回首痛哭,違背了我們的雅志。
【賞析】
此詞作于宋哲宗元佑六年三月臨離杭州之時,寄贈友人參寥子,風格超曠、格調高遠、感慨深沉,以平易的語言卻渲染出雄杰的氣象,鄭文焯曾評曰"突兀雪山,卷地而來,真似錢塘江上看潮時,添得此老胸中數萬甲兵,是何氣象雄且桀。妙在無一字豪宕,無一字險怪,又出以閑逸感唱之情,所謂骨重神寒,不食人間煙火氣者,詞境至此觀止矣。云錦成章,天然無縫。"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首句氣象雄渾壯闊,風吹動潮水而來,又送潮水歸去,本無所謂有情、無情之分,而詞人在"卷潮來"之前加上"有情"二字,在"送潮歸"之前加上"無情"二字,可見這是因詞人主觀情感在起作用,以風之無情送歸反襯詞人的離別之苦。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三句以反問的形式說明詞人和友人參寥子曾多次到錢塘江的西興浦口賞景,而此時又指夕陽斜照之際,使得那份離情更加愁苦。
"不用思量古今,俯仰昔人非"是詞人深知歷史變幻、人世滄桑----"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之后的深沉感慨,俯仰之間,昔人已為陳跡,"思量古今"根本用不著,詞人似乎已經超然于世事變遷之外。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二句表明詞人都已忘卻機心,無意于那"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保持著一份恬然淡定之心。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三句,詞人的描寫對象由錢塘江轉至西湖景致,因為此處也是他和友人常到之地。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直接抒發與參寥子的難得友誼,蘇軾曾在《參寥泉銘序》中說到"余滴居黃州,參寥子不遠數千里,從余于東坡.....其后七年,余出守錢塘,參寥子在焉......"甚至后來蘇軾貶滴嶺海之時,參寥子也想要過訪,他們之間的友誼可謂深摯篤厚。
"約它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六句反用謝安及其外甥羊縣之典,表明自己渴望他日真正地實現歸隱之雅志,不要像謝安那樣抱憾而終,便也不會使參寥子像羊縣那樣悲痛欲絕,真可謂"從至情流出,不假熨貼之工"。
歡迎大家轉發、評論、點贊、關注。
圖文均來自網絡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10-31169-0.html蘇軾達觀中充滿豪氣的詞,當屬《八聲甘州》,無一字豪宕 險怪(蘇軾達觀中充滿豪氣的詞)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