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渭河高新大橋的建成通車,為西安咸陽兩地群眾往來提供便利(資料照片)。 受訪單位供圖
本報記者 陳宏江 琚鵬飛 王佳偉
眼下,正是冬季果園管理的關鍵時期,在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的千畝蘋果園里,果農忙著修剪、清園,為來年增產增收打好基礎。
“我們做大做強蘋果產業、勞動教育研學產業,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更加興旺,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南溝村黨支部書記張潤生說。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陜西緊抓城鄉融合發展機遇,不斷健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機制,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深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產業協同發展,聚力實施“千萬工程”,城鄉要素流動更加順暢高效,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顯著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城鄉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興產業
“千萬工程”引領鄉村蝶變
最讓商洛市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群眾驕傲的是,去年村子獲得了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頒發的“最佳旅游鄉村”稱號。
老支書胡平志回憶起出國領獎時的場景,笑得合不攏嘴。
“全國有4個村入選,陜西只有朱家灣村入選。”胡平志說,“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31495元。誰能想到,朱家灣村曾是個深度貧困村。”
朱家灣村位于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走進朱家灣村,青瓦泥墻的古樸村莊與厚重的秦嶺融為一體,景致引人入勝。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依托牛背梁和終南山寨景區,朱家灣村發展民宿院落56個、農家樂96家,全村70%的村民從事旅游產業,涉旅游項目年累計提供就業崗位1200多個。
朱家灣村的“脫胎換骨”,是陜西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一個縮影。
2023年12月,陜西全面啟動實施“千萬工程”,加快建設彰顯三秦風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5299個有需求、有條件的村莊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分區分類推進。越來越多的美麗鄉村成為人們休閑、旅游、度假、研學、養生的后花園、留住鄉愁的文化故園。
作為有著“關中糧倉”美譽的農業大市,渭南市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91項指標,逐村制定實用性村莊規劃圖,對標補短村情表,任務、責任、項目清單“一圖一表三清單”,從今年開始,每年創建100個以上市級“千萬工程”重點村。
陜西各地把“千萬工程”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把一二三產融合的美麗經濟培育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亮點,極大地促進了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如今,鄉村正成為新農人追夢的熱土。
在三秦大地,扎根田園、帶動一方的鄉村振興帶頭人不斷涌現;廣大新農人熟練掌握和運用數字化、生物化、綠色化新技術,積極順應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新趨勢,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新引擎。
以城帶鄉,以鄉促城。陜西將全省村莊分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等類型,一手抓示范村建設,制定針對性支持措施;一手抓重點幫扶村提升,實現村村有發展目標、有幫扶資金項目、有幫扶單位、有幫扶工作隊。
千村向未來、萬村奔共富、城鄉促融合、全域創和美……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黃土塬上,渭水之濱,秦嶺深處,一個個村莊舊貌換新顏,農民腰包更鼓,沃野田疇孕育無限生機。
聚合力
產業協作驅動城鄉共富
巍巍秦嶺,氣勢雄偉。一座超級“綠色充電寶”掩映在綠水青山間。這便是我國西北地區首個開工建設的抽水蓄能電站——國網新源陜西鎮安抽水蓄能電站。
“項目總投資88.51億元,設計年發電量23.41億千瓦時。建成后,可帶動GDP增長約45億元,是西北地區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支點。”國網陜西鎮安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管理處干部謝偉介紹。
隆基綠能、比亞迪等龍頭企業在西安都市圈內延鏈擴鏈強鏈,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啟動建設,國網陜西鎮安抽水蓄能電站建成投產發電……關中、陜北、陜南競相發展,三大區域協調發展邁上新臺階。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作更加緊密、科技創新協同發展,近年來,陜西堅持全省發展一盤棋,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區域發展的戰略抓手,按照產業功能縣、農產品主產縣、生態功能縣的定位,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實施分類管理。
榆林市子洲縣大力發展絨山羊產業,打造集高檔羊絨制品制作、有機保健產品生產等于一體的絨山羊全產業鏈,產值超過100億元。
渭南市大荔縣依托冬棗、黃花菜等優勢產業,支持農戶與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50余萬名群眾在產業鏈上增收致富。
商洛市洛南縣健全產業鏈條,開發琥珀核桃仁、核桃露、核桃油、核桃殼貓砂等各種核桃衍生品,全縣核桃產業綜合產值近20億元。
……
從黃土高原到關中平原,再到秀美陜南,星羅棋布的縣城不再是城市群的配角,而是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廣闊舞臺。
找對路子,邁開步子。放眼三秦大地,特色產業“百花齊放”,一盤全方位縱橫聯動、區域優勢互補的發展新棋局正加快“落子”。
發展縣域經濟是支撐陜西在西部地區發揮示范作用必須肩負的戰略使命,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
陜西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縮小“三大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抓手,著力推動城鄉產業深度融合。
12月24日,在陜西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咸陽思科賽科技新材料及藥品中間體項目生產車間,工人正操作設備進行產品試生產。
“項目建成后,將帶動相應原材料等配套產品和技術向更高水平發展,壯大園區經濟,延伸完善產業鏈條,輻射帶動周邊經濟發展。”項目負責人陳文斌說。
園區是新型工業化的主戰場,陜西各地以縣域工業園區為抓手,推動產業在園區集聚、功能在園區集成、要素向園區集中,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好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陜西持續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建立“省抓千億級、市抓百億級、縣抓十億級”聯動機制,持續打造8條特色產業鏈,認定35個省級產業鏈典型縣。全省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2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9個、產業強鎮56個。
今年前三季度,陜西83個縣(市、區)實現生產總值12040.85億元,同比增長6%,高于全省生產總值增速1.4個百分點。
一組組數據背后,隱藏著一個個強縣富民的幸福故事。幸福,洋溢在安居樂業的人們舒展的眉眼間,激蕩在一幅幅城鄉攜手、共同繁榮的畫卷里。
譜新篇
統籌規劃帶動城鄉共融
12月25日一大早,咸陽市民李立鵬通過咸陽西站地鐵站閘機,乘坐地鐵前往西安上班。
“西安地鐵1號線三期開通后,我每天的通勤時間少了半個小時。”每天往返兩地,李立鵬對于西安—咸陽一體化深有感觸。
西安地鐵1號線三期、咸陽渭河高新大橋開通;西延、西康、西十等高鐵線路加速建設;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目前,西安都市圈基礎設施建設進入“加速跑”階段。
都市圈是新型城鎮化演進過程中的城市新形態。去年11月,陜西省啟動實施西安都市圈建設三年行動,著力推動都市圈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加快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和西安—渭南融合發展,帶動周邊城鎮協同發展。
今年,陜西省委省政府要求,進一步發揮西安領頭作用、輻射功能,增強咸陽主體作用、承接功能,凸顯西咸新區紐帶作用、縫合功能,不斷凝聚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的強大合力。
咸陽市12個縣(市、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咸陽主城區居民基礎養老保險與西安同標準、380項政務服務實現了兩地跨域通辦……城與城的距離無限縮短,群眾美好生活的成色越來越足。
一座跨河橋、一條地鐵線,帶動雙城一體化,帶來新變化。
同樣,遍布在三秦大地上的交通路網,聯通廣袤城鄉,暢通經濟循環,讓人才、技術、成果等各類創新要素實現高效集聚與跨區域流動,串聯起機遇與希望。
縣城一頭連接城市,一頭連接鄉村,是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紐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合理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加快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當前,陜西省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和水平。
往年天氣轉冷,渭南市臨渭區下邽鎮春光村村民孟克儉便格外發愁:“房子采光不好,一到冬天特別冷。”
“今年大不一樣!咱也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孟克儉感慨,“鎮上開展農房改造,專門請施工團隊給我家鋪設了污水處理設施,給墻壁加裝了保溫層,在廁所加裝了適老化設備,屋里屋外煥然一新。”
宜居農房改造,“改”出了群眾“向往的生活”。
陜西扎實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融合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眾——
農村集中供水率96.5%,行政村5G網絡通達率93.5%,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覆蓋率59.7%;
1316個鄉鎮(街道)實現社工站全覆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76%,82%的行政村建有互助幸福院;
83個縣(市、區)開展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全省81%的村衛生室納入醫保定點。
一項項民生實事的落地,化作生動圖景印在百姓心坎里、相傳在口碑中。一張張笑臉的背后,是群眾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02-32200-0.html城鄉“一盤棋” 攜手共奮進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產業“煥新”強壯經濟“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