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八桂大地,山歌繞梁,繡球傳情。2025中國網絡媒體論壇落幕之際,來自全國的媒體記者走進南寧,開啟了“多彩民族,壯美廣西”媒體行活動,沉浸式打卡南寧特色文旅新場景,親身感受傳統文化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非遺工坊里的“傳承密碼”
在南寧市武鳴區的五彩壯鄉文化產業園,五色糯米飯蒸汽升騰,彌漫著熟悉的節日味道。楓葉、紅藍草等植物萃取的天然色素浸染糯米,經壯族婦女巧手蒸制,化作寓意五谷豐登的斑斕美食。“五色糯米飯是‘糯文化’的典型代表。”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潘紅華介紹,依托稻作文明形成的飲食習俗,正在成為文化表達的新載體。“像喝豆漿配油條一樣,我們吃糯米飯配中國茶,就是我們的文化表達方式。”
在武鳴區繡球廣場上,街頭歡歌,美食飄香,織就出一幅美麗盛景。當國家級非遺壯族織錦技藝出現在國際時裝周T臺,當繡球化作中國—東盟博覽會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傳統文化正突破地域與代際的邊界。
新會書院內外的“新舊對話”
傍晚,記者們走進南寧市新會書院。戲臺上,邕劇《攔馬過關》唱腔悠揚,臺下快門聲響起,傳統與現代在此交融。書院內,一邊展出清代《三進士》手抄本,一邊引入虛擬現實和全息投影,帶領觀眾“沉浸式”體驗《龍象塔奇緣》的武打場景。此外,每一次演出后,書院都會通過視頻進行網絡傳播,希望能讓更多人能愛上傳統戲曲文化。“網絡平臺對咱們戲曲的宣傳有很大的幫助和提高。”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一級演員梁素梅說。
這種新舊交融的張力,在南寧市邕州古城·三街兩巷的夜色中愈發清晰。拍照打卡、探尋古今,觀看演出、尋覓美食……金獅巷的非遺項目傳統打金技藝、糖畫、邕劇展示吸引游客駐足;廣西(國際)紙本藝術中心、南寧市甌駱漢風陶瓷博物館、漓江書院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示藝術和文學之美;傳統老字號雙錢龜苓膏、荔園餅家、萬國酒樓里,游客品嘗廣西地道風味,營造出“文化+煙火”的夜間消費氛圍。
“在今年‘三月三’佳節,我們組織的五大板塊、六十多項文旅體商聯動發展的各項文化旅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南寧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副局長,中共南寧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振宇介紹,“我們實實在在的把火爆的流量轉化為廣大游客流連忘返的流量,形成促進文旅消費繁榮發展的增量,進而形成了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質量。”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95-1573-0.html探非遺、賞邕劇、游古街 打卡廣西“三月三”,體驗南寧文旅新場景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跟春天約會 宿在花香處
下一篇: 林芝悄然間披粉霞 共赴雪山下桃花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