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是一種由紅細胞膜蛋白基因缺陷引起的溶血性貧血,主要表現為紅細胞形態異常、脾功能亢進和慢性溶血。該病主要由ANK1基因突變、SPTB基因缺陷、SLC4A1基因異常、EPB42基因變異、SPTA1基因突變等因素引起。
ANK1基因編碼錨蛋白,突變會導致紅細胞膜骨架蛋白結構異常,使紅細胞失去正常雙凹圓盤形態,變成易破碎的球形。患者可出現黃疸、脾腫大等癥狀,需通過血涂片檢查和基因檢測確診。治療上輕癥患者可補充葉酸,重癥需考慮脾切除術。
SPTB基因負責編碼β-血影蛋白,缺陷會破壞紅細胞膜穩定性。這類患者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陽性率高達90%,典型表現為新生兒期黃疸和貧血。脾切除能有效改善溶血癥狀,但需在5歲后實施以避免術后感染風險。
SLC4A1基因異常影響紅細胞膜帶3蛋白功能,導致鈉離子通透性增加,紅細胞水分外流形成球形。此類患者常合并酸中毒,血紅蛋白多在80-100g/L波動。治療需避免劇烈運動誘發溶血危象,必要時輸注洗滌紅細胞。
EPB42基因變異造成紅細胞膜蛋白4.2缺乏,使膜骨架與脂質雙層連接不穩。患者外周血可見大量小球形紅細胞,結合珠蛋白水平降低。這類患者應避免氧化性藥物,脾切除有效率約70%,術后需接種肺炎球菌疫苗。
SPTA1基因突變導致α-血影蛋白合成障礙,引發重度溶血性貧血。這類患者往往需要定期輸血,部分對脾切除反應不佳。基因治療是未來研究方向,目前建議每3個月監測鐵蛋白預防繼發性血色病。
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患者需保持均衡飲食,重點補充造血原料如動物肝臟、深綠色蔬菜等富含葉酸和鐵的食物。適度進行散步、游泳等低強度運動,避免對抗性運動導致脾破裂。注意保暖預防感染,每年接種流感疫苗,避免使用磺胺類等氧化性藥物。育齡期患者應進行遺傳咨詢,孕期需加強血紅蛋白監測。定期復查血常規、網織紅細胞計數和膽紅素水平,出現發熱、腹痛等急癥癥狀需立即就醫。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69-15828-0.html什么是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糖尿病引起的壓瘡怎么治療
下一篇: 空腹血糖6.1mmol/L到底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