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分析,脂肪肝的病因主要與肝郁脾虛、痰濕內阻、濕熱蘊結、氣滯血瘀、肝腎不足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脂肪肝的發生與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逸失度等密切相關,需結合體質特點進行辨證施治。
長期情緒不暢或壓力過大可導致肝氣郁結,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肝郁脾虛時,水谷精微無法正常輸布,聚而為濕,久則形成痰濁滯留肝臟。患者常見脅肋脹痛、食欲減退、大便溏稀等癥狀。治療需疏肝解郁配合健脾化濕,常用方劑如逍遙散合參苓白術散加減。日常需保持情緒舒暢,避免過度思慮。
過食肥甘厚味或嗜酒無度,損傷脾胃陽氣,水濕運化失常則釀生痰濁。痰濕困阻肝絡,導致脂質代謝紊亂形成脂肪肝。多見形體肥胖、口黏苔膩、肢體困重等表現。治療以化痰祛濕為主,可選用二陳湯、溫膽湯等方劑。飲食需減少油膩甜食,適當增加冬瓜、薏苡仁等利濕食材。
外感濕熱或飲食辛辣釀生內熱,濕熱膠結于肝膽,阻礙氣機運行,致使脂濁沉積。臨床常見目黃尿赤、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膩等癥狀。治療需清熱利濕,常用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等方。生活上應戒酒避暑,多食綠豆、苦瓜等清熱食物。
病程遷延或外傷等因素導致肝絡瘀阻,氣血運行不暢,代謝產物堆積形成脂肪變性。表現為脅肋刺痛、面色晦暗、舌質紫暗等。治療需活血化瘀兼以疏肝,常用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等。可配合適量運動促進氣血流通,但避免劇烈活動。
久病體虛或年老腎虧,肝腎精血不足,失于濡養則肝失疏泄,脂濁內停。多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夜尿頻多等虛損癥狀。治療宜滋補肝腎,方選六味地黃丸、一貫煎等。日常需節制房事,適當食用黑芝麻、枸杞等補益肝腎之品。
中醫調理脂肪肝強調辨證論治與生活方式干預并重。建議保持規律作息,每日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運動;飲食遵循"三低一高"原則,控制總熱量攝入;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標,配合中藥調理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避免自行濫用滋補或瀉下藥物。情志調攝尤為關鍵,可通過音樂療法、冥想等方式疏解壓力。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69-11460-0.html從中醫認識導致脂肪肝的病因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膽囊息肉保守治療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 脂肪肝的常規治療方法有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