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為有效降低蚊蟲密度,從源頭阻斷蚊媒疾病傳播,佛山市禪城區園林部門近期在亞洲藝術公園和中山公園開展生物防治行動——投放以蚊蟲為食的“食蚊魚”。
據了解,園林工人首先在亞洲藝術公園小湖投放了200條食蚊魚苗。隨后于7月24日,在亞藝公園再度投放4000條,并在中山公園同步投放1000條。這些魚苗將以蚊卵及蚊幼蟲為食,通過自然方式抑制蚊蟲繁殖。
此次投放的主角“食蚊魚”(又稱“滅蚊魚”),原產于北美洲,早在上世紀初就已引入我國,并在珠三角地區成功繁衍。
研究顯示,一尾饑餓的雌性食蚊魚,一天內可捕食多達438條蚊幼蟲。華南師范大學學報文獻《食蚊魚的生物學特性及其滅蚊利用的展望》也指出,食蚊魚雖為雜食性,但特別偏愛蚊蟲,尤其喜食剛羽化的成蚊及其幼蟲、卵塊。
該魚種耐污染、適應力強、繁殖率高,對消滅包括瘧蚊在內的多種蚊子幼蟲具有顯著作用。食蚊魚的投放是利用其生物特性進行環境蚊蟲控制的有效嘗試。
然而,必須強調的是,食蚊魚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專家指出,盡管該物種在當地水域已存在多年,但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擴大其投放范圍和規模,需警惕其對本地生態系統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56-48114-0.html佛山5200條“滅蚊魚”上崗 以蚊卵及蚊幼蟲為食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