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制度基礎,是新時代新征程我國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支撐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有利于更好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核心動力,以供給和需求動態平衡為落腳點,核心是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在經濟上的主要呈現載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及產業結構的迭代升級。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支撐是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等,相較于傳統生產力,更注重強調質。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的關鍵是創新,除技術領域的創新,制度安排和營商環境還要有利于創新。新質生產力通過創新第一驅動力的作用,進一步優化配置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從而使得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高。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具備三個關鍵因素: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具有把基礎科研轉化成應用技術的企業或者機構、具有支持基礎科研和應用技術轉化的金融系統。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具備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條件。京津冀地區創新資源豐富,創新主體多元,擁有眾多的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大量高學歷人才,有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創新環境良好,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制造業基礎雄厚,金融業發達,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京津冀地區要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契機,發揮優勢創新資源和發展基礎,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創新動能打造,不斷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著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2024年2月2日拍攝的天津港“智慧零碳”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照片,天津
營造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一流營商環境,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保障。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要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推動企業創新。尊重市場規律,處理好市場競爭中大企業和小企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關系,營造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市場秩序。民營經濟是最富有創造力和競爭力的主體,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各級各地要把國家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用好用足。從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競爭政策、產權保護、稅負水平、經營運行、市場監管、爭端解決、政府采購、招投標、基礎設施、法治環境等方面優化營商環境,破除制約市場競爭的各種隱性壁壘和堵點卡點,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流營商環境。進一步推動京津冀政務服務“同事同標”,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打造高效協同的一體化營商環境。
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新型生產關系,必須不斷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阻礙生產要素流動的障礙,讓生產要素高效配置到新質生產力領域。一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釋放科技創新活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和人才凝聚吸引力,打造新質生產“合力”。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和政策環境,構筑良好的創新生態,弘揚科學家精神和企業家精神,推動教育、科技和人才形成良性循環,加快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加快建設全面支持創新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創新政策的保障、激勵、服務作用,優化政策供給,健全科技評價、科技獎勵、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制度,加強政策統籌,形成高效協同的政策體系。健全支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推動投融資和知識產權專利制度改革,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挖掘京津冀新質生產力的優勢,構建產學研新模式,完善不同創新主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動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開發和市場銷售的融合聯接,不斷提高科技成果在區域內的轉化率。進一步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集中優勢科研力量進行攻關,形成科技創新優勢。二要推動人才體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是創新中最活躍的要素,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靠人才進行創新活動、技術應用和推動制度變革。推動人才培養、評價、引進和激勵制度改革,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構建“金字塔型”人才培育支持體系。發揮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優勢,緊跟科技發展趨勢,科學謀劃、超前布局、前瞻引領,建立高等院校學科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服務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著重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戰略急需領域人才和拔尖創業人才,為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人才保障。職業教育是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主陣地,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要的技能作為重點培養方向,順應數字化、智能化趨勢,吸引社會力量,搭建多元化職業技能培訓載體,推動教產融合,探索院校和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進一步推動人才評價改革,健全激勵機制,激發人才創新的內在驅動力和主觀能動性。破除人才評定中的“五唯”頑瘴痼疾,建立以創新價值、成果質量、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健全鼓勵多出成果和成果產業化的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和創造精神。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人才搭建平臺,實現人才各得其所、各盡其能。秉承整合全球創新要素的原則,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實行開放、靈活的人才引進政策,采用“專職+兼職”模式,引進產業急需人才,加快形成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高科技人才隊伍。三要進一步完善京津冀協同創新機制。發揮京津冀三地各自優勢,突破阻礙科技創新的行政壁壘,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加快推動創新平臺共建共享,提高聯合技術攻關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產業配套能力,不斷探索多類型、多層次的協同創新模式,加快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2024年2月3日,工作人員在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河北段盾構隧道內進行巡查。新華社照片,北京
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著力推動京津冀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實行高水平“引進來”,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加快在國內轉化和產業化,吸引國際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國內落地,加強科技和教育的國際交流,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動能。實行高質量的“走出去”,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中歐班列國際貿易大通道,實現合作共贏。進一步推動制度型開放,加大和國際經貿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對接,推動改革開放深度融合,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場體系,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發展基礎。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培育京津冀新質生產力。加強科技創新,推動原始創新,集中優勢科研力量,加大在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的研發,著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加快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我國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充分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動力源作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醫藥健康等領域的發展,率先構建起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底盤基礎和“壓艙石”,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賦能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進一步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推動京津冀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和人才鏈多鏈融合,不斷提高區域發展的韌性,重點打造氫能、生物醫藥、工業互聯網、高端工業母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六條產業鏈,推動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的第十個年頭,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區域整體實力不斷提升。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全面縱深推進的關鍵階段,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發揮新質生產力的引擎作用,加快動能轉換,不斷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強化科技創新協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融合發展,不斷提高民生福祉,增強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韌性和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性,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作者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所)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8070-0.html以新質生產力扎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做好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
下一篇: 【理響中國】革命文物的無限價值有待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