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分析了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部署了2024年“三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改革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為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全面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圍繞農業現代化的動力源泉,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和農業改革牽引作用,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為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
一、科技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關鍵變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工作,就新時代農業科技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新時代農業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農業強國,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是引領農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更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關鍵變量。深刻理解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強國的內涵,從農業現代化與農業強國、農業強國與現代化強國、農業強國與民族復興關系發展的總體態勢中準確把握,遵循農業科技規律,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搶占世界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牢牢掌握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主動權。
我國基本國情農情決定了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一是人多耕地少。目前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9.14億畝,排在世界第三位。但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育世界近20%的人口。由此可見,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人均耕地資源匱乏,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薄弱。二是耕地質量總體水平不高。我國土地條件有限,耕地質量總體水平不高,中低產田占到七成,全國現有耕地質量的平均等級為4.76,基礎地力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一些地方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問題依然嚴峻。三是大國小農。農業資源稟賦和人地關系格局決定了我國農業的主流將長期是小規模經營。第三次農業普查顯示,我國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因此,人多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水平不高,耕地地力弱、碎片化,難以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的掣肘因素。故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關鍵在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已經進入世界前列,農業科技基本態勢由跟跑為主轉變為少量領跑、多數并跑與跟跑并行,農業科技已成為引領農業現代化的強勁引擎。但是,與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建設農業強國的要求相比,與農業科技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農業科技的原始創新能力仍存在不小差距,農業科技短板與弱項依然突出。因此,立足我國基本國情農情,必須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用高水平的農業科技、現代化的物質裝備破解資源稟賦約束,加快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驅動農業走上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支撐的內涵式發展之路,持續塑造農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讓現代農業變得更加有競爭力。
2023年11月2日在世界農業科技博覽會現場拍攝的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化植物工廠。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二、改革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活力之源和不竭動力
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我國農業生產持續增長,農村經濟協調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實踐證明,改革是推動農業農村事業發展的重要法寶,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活力之源和不竭動力。
從世界大局看,經濟全球化呈現退潮趨勢,加速了全球產業本地中心化,產業競爭不斷加劇,中國農業科技創新面臨西方發達國家技術封鎖,農業發展的外部空間面臨壓縮挑戰。農業第三輪全球化發展即農業價值鏈的全球化已經悄然而至,但我國占據價值鏈高附加值環節位置較少,尚未趕上歐美已有發展水平,亟需加快產業技術革命,提高產業競爭力,拓展中國農業生存空間。從國內大局看,改革進入深水區,我國農業發展要解決優產、優質和價值鏈競爭力等從有到強的問題,農產品供給能力難以滿足不斷擴大的多樣性需求,農業設施水平與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不相適應,農業資源緊缺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巨大挑戰。城鄉發展不協調成為制約共同富裕的瓶頸,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代際轉換問題突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專業化和產業化水平較低。要正確應對國際國內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 ,準確把握農業現代化發展新方向,深化農業改革,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鄉村富民產業高質量發展,擴大農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新時代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定位更高。主要表現在:農業產業發展要有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以適應全球農業競爭的需要;農業現代化要有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提供更多樣、更優質、更安全的農副產品,保障居民更高的生活水平;農業現代化要強化農業的功能定位,著眼于從產品性農業轉向功能性農業,提供更多的功能服務,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農業現代化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換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適應新時代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定位,要進一步深化農業改革,完善農業農村相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農業發展內生動力。
2023年9月19日在農高會上展出的智慧農業沙盤。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三、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強化科技與改革雙輪驅動,全面激活農業生產要素,真正為農業現代化增動力、添活力,促進農業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翅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與科技深度融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把農業科技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要“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一要集中力量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要以戰略眼光和全球視野,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大評價激勵政策、金融政策等政策供給力度,推進科技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要依托高水平農業科研院校,培育壯大一批農業領軍企業,加強農業科研機構和創新團隊建設;加強農業領域的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重點農業企業研究院、農業科技園區等平臺載體建設。二要加大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要聚焦農業產業瓶頸制約,建立集中攻關、聯合作戰機制,加快破解產業科技難題,將農業科技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握在手中。要突出應用導向,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快推動先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解決農業科技研發與應用脫節、科技轉化率較低問題,持續深化數字、生態和生物技術的創新及運用,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以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為農業現代化植入“芯片”。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源安全關乎國家安全,種業位居農業產業鏈頂端,是農業生產的起點和農業現代化的“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強化科技支撐引領農業現代化,堅持補短板固底板,加大育種研發投入,大力推進育種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專業化、商業化種業創新體系,實施農業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種源,從源頭上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筑牢農業現代化之“種業芯片”,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開展種業聯合攻關,培育一批種業領軍企業。
以抓住主線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業現代化注入動能。強化科技與改革雙輪驅動,更好回答“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如何讓農民增產增收”等一系列問題,根本還是要靠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因此,深化農村改革必須繼續把住這條主線,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要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盤活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改革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制度,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農民收益,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深化農村改革,必須堅守底線,確保土地公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更好地激活農村“沉睡”資產,解決農業農村資源碎片化問題,改善要素稟賦條件,開展適度規模經營,釋放要素改革活力,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科技和改革,對建設農業強國來講,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面向未來,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踔厲奮發、鉚足干勁抓好科技賦能和政策改革,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系天津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7420-0.html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依靠科技和改革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認清世界大勢 開創美好未來
下一篇: 網絡強國建設十載風華筑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