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15552-0.html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下一篇: 堅持“四個聚焦”譜寫文化繁榮發展新篇章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對于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將認真學習領會《意見》精神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堅持全面轉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路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應有之義,是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根本路徑,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迫切要求,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智慧。
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內在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對經濟社會系統進行全領域、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綠色化升級,將生態環境真正放到宏觀經濟治理綜合決策和政策制定的重要位置上。促進全面綠色轉型要堅持系統思維,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把綠色轉型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構建綠色發展治理體系,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所闡述的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六條原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系統治理、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從世界觀、發展觀、實踐方法、價值取向、國際關系等角度,深刻闡釋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共生關系,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確定了行動綱領。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關鍵是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努力形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方式。
2024年8月12日拍攝的老牛灣南側的一處黃河峽谷(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堅持協同轉型
綠色發展是全方位、革命性變革,涉及經濟結構優化調整、資源節約利用、環境污染防治、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等多個方面。為此,要強化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堅持目標協同。堅持協同轉型關鍵要堅持目標導向,處理好當前和長遠、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等一系列重要關系,自覺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建立環境污染和氣象災害高效監測、主動預警、科學分析、智能決策系統,科學設定綠色轉型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堅持以協同轉型為牽引,一體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生態保護修復、碳達峰碳中和等工作,在綠色轉型中堅持目標協同。
注重政策協同。政策是經濟社會發展治理的重要工具。發揮制度優勢、做好政策協同,促進信息共享,使公共政策相互兼容和相互協調,統籌好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等主體關系,使各領域間統籌兼顧、領域內步調一致,提升政策協同執行水平,發揮政策聯動效應,協同推進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形成齊抓共管、共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強大合力。
強化區域協同。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稟賦差異明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必須堅持區域協調發展,強化生態環境區域協同治理,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系統性、協同性、有效性,實現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為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匯聚起強大合力。加強區域流域綠色發展協作,堅持區域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強化土壤污染風險協同管控,強化區域污染協同治理,統籌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落實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
2024年9月4日,村民在貴州省從江縣加榜梯田里搶收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吳德軍攝
堅持創新轉型
堅持創新轉型,要推進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強化支撐綠色轉型的科技創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綠色轉型提供更強動能。
強化應用基礎研究。基礎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要建立綠色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的預測、發現、評估和預警機制,把應對氣候變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為基礎研究重點領域,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實現更多“從0到1”的創造性突破,從源頭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下好先手棋,打好綠色科技自立自強主動仗。
加快關鍵技術研發。綠色科技創新是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變量。要實施綠色科技創新重大行動,適度超前布局國家重大科研設施,組建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創新平臺,實施一批國家重大前沿科技項目,聚焦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低碳零碳工藝流程再造、新型電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資源節約集約與循環利用、新污染物治理等領域,統籌強化諸多原創性、關鍵性、引領性綠色科技攻關,推動綠色技術不斷升級換代,為綠色轉型注入科技動力。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綠色轉型要加大綠色技術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發揮我國技術應用場景豐富多元的優勢,加快發展綠色低碳導向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推進傳統產業工藝、技術、裝備升級,加強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深度融合,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在電力系統、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建筑建設運行等領域的應用,推動形成科技含量更高、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更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協同轉型。
堅持安全轉型
堅持安全轉型,既要堅定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定力,也要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妥善防范化解綠色轉型面臨的內外部風險挑戰,統籌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當前和長遠、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安全有序轉型。
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前提和基礎,以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引領自然資源有序開發,更加注重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自覺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把統籌發展和安全貫穿始終,既通過高水平保護提高生態系統承載力,又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市場活力,確保轉型平穩有序、過程風險可控,切實保障糧食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妥善防范化解綠色轉型面臨的內外部風險挑戰。要加強頂層設計、搞好統籌兼顧,堅持先立后破、堅守安全底線,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全面綠色轉型是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涉及地區發展、行業興衰、公眾生活等諸多方面,既要強化目標引領,加強政策措施的銜接協調,確保形成合力,形成全國“一盤棋”;又要充分考慮各地區戰略定位、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產業結構、控排潛力等因素,研究確定各地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雙碳”行動方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不搞齊步走、“一刀切”、運動式“減碳”等現象,堅持統籌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切實協調好全國目標統一性和地區特殊性。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15552-0.html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下一篇: 堅持“四個聚焦”譜寫文化繁榮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