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冬季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國家衛健委12月24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多個社會關切問題。
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介紹,近日,全國醫療機構門急診呼吸道疾病診療量總體繼續呈波動下降趨勢。數據顯示,12月22日,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門急診呼吸道疾病總診療量較上周同期下降8.2%,較高峰期下降30.02%。
另外,米鋒在發布會上介紹,截至目前,積石山6.2級地震傷員均得到及時有效救治,災區正常診療服務已經恢復。
米鋒說,國家衛健委調派的兩支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和重癥、骨科、普外科、神經外科、小兒外科、心理科等專業國家級專家,與當地醫務人員一道,開放綠色通道,保障所有傷員“應收盡收”。落實落細“集中資源、集中專家、集中傷病員、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則,安全轉運重癥傷員,實行“一人一策”個案管理,組織開展心理疏導和巡回醫療工作。
他表示,國家衛健委將會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疾控局,進一步統籌醫療資源,加強災區醫務人員力量,全力救治傷員,持續做好傳染病監測和風險評估,開展飲用水監測、環境消殺等衛生防疫工作,確保災后無大疫。
關注 1
未來一周急性呼吸道疾病可能繼續下降病原體仍以流感病毒為主
國家衛健委基層司司長傅衛介紹,進入秋冬季以來,城鄉居民特別是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明顯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結合前期應對新冠疫情的一些有效做法,在對患者提供診療特別是兒科診療服務、分診分流、重點人群健康管理、疫苗接種、健康教育等方面繼續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保障和服務作用。為了及時掌握情況,發揮好基層首診和分流作用,國家衛健委持續開展基層呼吸道疾病診治情況每日監測,動態掌握變化趨勢。“根據監測,從11月26日至今,基層每日呼吸道疾病診療量占到全國醫療機構呼吸道疾病診療量的40%左右。從全國整體來看,目前基層呼吸道疾病的診療量相對比較平穩,近日的監測顯示也有所下降。”
另據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管理處呼吸道傳染病室主任彭質斌介紹,根據12月11日到17日這一周的監測結果,近期我國的急性呼吸道疾病開始呈下降趨勢,全國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診量以及哨點醫院每周流感樣病例占門急診的構成比有所下降。總體來看,當前急性呼吸道疾病呈現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他多種病原體共同流行的態勢。其中,流感活動現在處于高位,但是開始呈下降趨勢。肺炎支原體、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這些其他病原體呈現波動變化,新冠病毒活動處于今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專家研判認為,未來一周,急性呼吸道疾病可能還是繼續下降的趨勢,病原體也是以流感病毒為主。”
米鋒表示,要進一步密切追蹤國內外呼吸道疾病流行趨勢、病原體變化和病毒變異情況,加強形勢分析和監測預警。進一步擴充醫療資源,做好藥品供應保障,提升診療效率。進一步加強重點人群分類分級健康服務管理,做好疫苗接種。
關注 2
年底人口流動增加乘火車、飛機等出行時建議科學佩戴口罩
臨近年底,出行增加,人員流動也隨之增加,如何做好防護?
彭質斌表示,從我國的流感監測和呼吸道多病原監測結果來看,目前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動基本是同步的,都處于高發狀態,有部分省份已經達到了峰值,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其他呼吸道病原活動情況也基本同步,南北方差異并不明顯。
對此,彭質斌建議,年底出行時,公眾在做好呼吸道傳染病日常防護的基礎上,加強四個方面的防護措施。
一是乘坐地鐵、公交、火車、飛機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期間,建議科學佩戴口罩,及時洗手或做好手消毒,做好旅途中的個人防護。
二是對于65歲以上老年人、孕婦、兒童,還有嚴重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建議盡量減少前往人群聚集的旅游景區和公共場所,如必須前往,建議科學佩戴口罩。
三是對于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或出現相關癥狀者,建議暫緩出行,盡量避免感染其他人。
四是對于大型聚集活動舉辦的單位或舉辦方,要落實通風、消殺、健康提示的責任,并且要關注和遵守當地呼吸道疾病防控的信息和要求。
此外,針對“近兩天有專家說不倡導公眾長期佩戴口罩”的說法,彭質斌回應稱,近期出臺的《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公眾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版)》,聚焦公眾生活、工作、學習等密切相關的常見情形和場景,區分疫情高發和常態化等不同時期,針對重點機構、重點場所、重點人群,分別提出應佩戴口罩、建議佩戴口罩、建議不佩戴口罩的分類建議,更加科學精準指導公眾佩戴口罩。《指引》在保證防控效果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對公眾生產生活的影響。
關注 3
老年人、戶外作業人員等人群低溫天氣注意防寒防跌倒
據中央氣象臺12月24日預報,未來10天先后有兩股冷空氣影響我國。其中,12月25日至27日,冷空氣影響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華北、東北地區氣溫下降4~6℃,局地降溫達8℃。另外,12月30日至2024年1月1日前后,新一輪冷空氣將影響我國,北方地區氣溫將下降4~6℃,局地8℃以上。
低溫天氣,應如何做好防護?米鋒表示,嬰幼兒、兒童、孕婦、老年人、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和戶外作業人員是寒潮天氣下尤其需要關注的重點人群。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滑、防跌倒,如出現凍傷、失溫及胸悶、胸痛、心悸、頭暈等癥狀,要及時就醫。
北京市通州區次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解艷濤建議,冬季老年人要保持規律作息、規律飲食;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起床時要做到“三個半分鐘”:起床時在床上先躺半分鐘,坐起來后再等半分鐘,坐起后兩腿下垂半分鐘再下地。注意保暖;避免過長時間的戶外活動;科學鍛煉;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一定要注意監測自己的血壓、血糖等指標,規律服藥,避免自行斷藥或減少藥物劑量,一旦出現胸悶、胸痛、肢體活動不便、口齒不清等癥狀要及時就醫。
彭質斌建議,環衛工人、建筑工人、快遞員、外賣員等戶外工作者應重點做好以下防護措施。一是戶外作業時,要注意防寒保暖,建議穿戴防寒工作服、鞋帽、手套等,夜間作業應保證良好的照明。二是雨雪天氣外出時,應注意防滑防跌倒,盡量避免在冰面行走或騎行;在大風天氣外出時要注意高空墜物。三是出行時要注意駕駛安全,必要時安裝防滑鏈。四是建議及時接種疫苗。五是出現緊急情況要及時尋求幫助,并且停止作業,盡快進入溫暖場所。
關注 4
出現發熱、咽痛、鼻塞、流涕等首發癥狀病程1周內建議首選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就診
在患呼吸道疾病后,什么情況下可首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
上海市閔行區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副主任醫師劉韜建議,當患者出現發熱、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首發癥狀,而且病程在1周以內的,這些絕大多數是急性的呼吸道感染,屬于常見病和多發病,可以首先選擇來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就診。
同時,有反復的咳嗽、喘息或者反復的鼻塞流涕,病程超過2周甚至4周以上,但并沒有明顯發熱的患者,這一類可能是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是一些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比如哮喘、過敏性鼻炎或者慢阻肺等,居民也可以選擇先來社區醫療衛生機構進行初步診斷,大部分患者都是可以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進行治療的。一部分患者經過家庭醫生的初步判斷,也能夠更加精確地轉診到專科,避免居民在綜合性醫院各個科室之間來回奔波。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5489-0.html年底人員流動增加 出行如何做好防護?你都知道哪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