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英偉達上周發布強勁的季度報告以來,分析師的預期上調,導致這家全球有價值的芯片制造商的預期市盈率處于八個月來的低水平。
英偉達股價周一上漲近 2%,至 468 美元,自上周三以來下跌近 1%,當時這家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圣克拉拉的公司的季度收入預測遠遠超出預期,因為人工智能的繁榮刺激了對其芯片的需求。
根據 Refinitiv 的數據,按照這個價格,Nvidia 的股價相當于未來 12 個月預期收益的 33 倍左右。與一周前相比,該預期市盈率超過 46,目前處于 2022 年 12 月以來的低水平。
英偉達的股價今年上漲了兩倍多,原因是對其頂級處理器的需求飆升,這些處理器用于為生成人工智能技術提供支持,這些技術可以像人類一樣讀寫。
市盈率有助于投資者衡量公司的價值,但依賴分析師對未來收益的估計會帶來不確定性。
投資公司羅斯·梅菲爾德(Ross Mayfield)警告說:“任何時候,當你使用涉及對一個非常新的市場和非常不確定的經濟環境進行估計的前瞻性事物時,我認為至少你必須持保留態度。”貝爾德 (Baird) 策略分析師。
Benchmark Research 分析師 Cody Acree 對 Nvidia 給予“買入”評級,但指出該公司對臺灣芯片代工廠臺積電 (TSMC ) (的依賴,該公司也為蘋果和其他大客戶提供服務,這可能是該公司保持盈利的一個因素。英偉達將不再出售其想要出售的盡可能多的高端芯片。
“這不僅僅是需求,而是他們實際能夠提供的東西,”阿克里說。
股票市值為 1.14 萬億美元的英偉達在上周的報告中還表示,將回購 250 億美元的股票,這表明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認為這些股票被低估,盡管今年迄今已上漲 220%。
根據 Refinitiv 的數據,在發布該報告后,分析師平均預計 Nvidia 截至 2024 年 1 月的財年收入將達到 530 億美元,幾乎是上一年的兩倍。該公司的凈利潤預計在同一財年將翻五倍,達到 220 億美元以上,然后在下一年達到 350 億美元。
英偉達的供應憂慮緩解,但長期挑戰仍在
芯片制造商英偉達(Nvidia, NVDA)上周發布了亮眼的財報,這表明旺盛的需求可能會在未來幾個季度把該公司業務推向新的高峰,但對于這種火熱景象將持續多久的疑問揮之不去。
英偉達不僅輕松交出了一份遠超預期的財報,還公布了又一份耀眼的業績展望,理由是預計供應會增加,這無疑緩解了人們對AI熱潮驅動下的漲勢是曇花一現的擔憂。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Jensen Huang)在接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采訪時表示,英偉達的出貨量距離滿足需求仍有很大一段距離。這意味著即使在連續兩個季度創下歷史新高之后,該公司仍有更多的上升空間。
不過,分析師已對供應鏈情況和當前榮景能否長期持續提出了疑問,與此同時,科技界的高管們表示,如果AI芯片不能轉化為新業務,他們可能會削減對AI芯片的采購量。
“所有主要的科技公司都在為此投入資金,不僅是大型科技公司,還有軟件和服務公司,當然也少不了風投界,”行業研究公司SemiAnalysis的Dylan Patel說。“問題在于它們會持續投入多長時間呢?”
從短期來看,對英偉達產品的需求極為熾熱。客戶爭相配備支撐諸如OpenAI的ChatGPT等AI系統的芯片。企業愈發相信,AI對其發展不可或缺;分析師估計,英偉達在AI芯片市場的份額超過70%。
與所產芯片一樣,英偉達的股票也一直受到投資者的熱捧,今年以來股價上漲兩倍多,推動其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盡管在上周三發布財報后,該股在上周晚些時候下跌,但上周依然收獲周漲幅。
瑞銀(UBS)分析師上周四預測,英偉達目前的供應協議有望使其季度收入高達250億美元,這還沒有反映供應量將會增長的預期。瑞銀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在相當短的時間內達到這個數字的路徑“在我們看來非常清晰”。
與英偉達近財季營收135億美元和當前財季營收160億美元的預測相比,上述數字將是巨大的飛躍。就在三年前,英偉達的平均季度營收約為30億美元。
有些分析師仍認為,英偉達的供應鏈未來可能遇到問題。英偉達設計芯片,但由一些代工廠商來生產芯片,主要依靠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2330.TW, TSM, 簡稱﹕臺積電)。這使得英偉達在需求旺盛時需要假手他人來增加產量。
臺積電已在擴大產能,比如在7月份宣布投資29億美元擴展先進封裝產能。英偉達的許多先進制程AI芯片都用到先進封裝,該公司上周三向投資者保證,已落實更多先進封裝產能。
不過,隨著供應量增加,英偉達或許不得不抵御企業訂貨量超出所需的影響;企業訂貨量超出所需可能掩蓋長期需求的走軟。“就目前而言,需求似乎是無限的,”海納國際集團(Susquehanna International Group)的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說。“不過,我們憂心于雙重訂購,以及一旦在2024年回歸理性會怎樣。”
來自中國的需求歷來占到英偉達數據中心部門銷售額的20%至25%,這是另一個不確定因素。拜登(Joe Biden)政府有意限制中國獲得先進的AI技術,去年曾禁止英偉達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對華出口先進制程芯片。英偉達首席財務官Colette Kress上周三對分析師表示,如果廣泛禁止向中國銷售AI芯片,那么美國芯片產業將永遠失去在中國這個全球大市場之一的機會。
長期需求的可持續性也令人擔憂。以往的許多技術轉型都伴隨著對新基礎設施的投資熱潮,然后迎來的卻是低迷的市場需求。
分析人士認為,在AI芯片上砸了數十億美元的大公司需要從中獲得利潤,才有理由進行更多的投資。一些人認為,當前情景與20世紀90年代美國鋪設光纜的情況如出一轍;當時在光纜鋪設了多年后,當寬帶互聯網需求上升時,光纜項目才變得具有商業可行性。
Bernstein Research的半導體分析師Stacy Rasgon說:“終端客戶必須能夠從中衍生出商業模式,無論是增加收入還是節約成本都可。”他說,有一些證據表明這些模式已經開始成型,比如微軟(Microsoft, MSFT)正測試在其Office辦公軟件中納入Copilot AI助手。微軟今年7月表示,將向使用Copilot AI的用戶每月收取30美元費用。
不過,鑒于AI投資大多尚未轉化為豐厚的銷售收入,一些英偉達芯片的消費者開始對成本表示擔憂。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 (META)計劃從現在起直到明年斥巨資增強其AI計算能力,但該公司高管上個月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用戶采用AI功能的意愿有多強烈。
Meta首席財務官Susan Li在與分析師召開的電話會議上說:“這些產品的應用規模終將決定我們需要多大的能力。”
云計算公司Snowflake的首席執行官Frank Slootman上周表示,目前AI的很多應用都是試驗性的,并沒有帶來收益。Slootman還說,英偉達的芯片價格昂貴。
他對分析師說:“我們不能在AI方面只顧雷厲風行,卻沒有相應的商業模式來支付相應的成本。”
“很多用戶案例都會關注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他說。“這不僅僅是娛樂和游戲,也不像規劃下一趟黃石公園旅行那樣輕松。”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4-7070-0.htmlNVIDIA創八個月新低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