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fā)現(xiàn)這已不是第一次從兒子的被窩中搜出他的手機。我拿著手機,滿腔怒火,開始盤問兒子。我生氣地問他,為什么他總是無法記住我的話,他到底需要多少次提醒才能明白,現(xiàn)階段最重要的任務(wù)是學習。我堅信只有在學業(yè)有所進展之后,他才能獲得自由使用手機的權(quán)利。
兒子懶洋洋地睜開眼睛,對我不耐煩地瞥了一眼,然后把被子蒙在頭上,繼續(xù)睡覺。我毫不留情地拉開他的被子,強迫他繼續(xù)傾聽我的教導,期待他像過去一樣,至少假裝接受。
然而,這一次,兒子甚至不肯敷衍,他生氣地將被子扔在我的腳下,大聲對我吼道:“你說夠了沒有!你憑什么認為你說得都對?我又憑什么必須聽你的……”
看到兒子如此激動,我陷入了失望和沉思。然而,更讓我難以置信的是,第二天,兒子居然拒絕上學了。
無論我如何在門外催促,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說,兒子都頑固地關(guān)上房門。我們陷入了我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冷戰(zhàn)。在這段艱難的沉默時光里,我開始反復思考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導致他對我如此反感,或許,這種"反感"已經(jīng)持續(xù)了很多年......
正是在這個時候,我從武志紅老師的講座中聽到了一句話,讓我大開眼界:“世界上最無效的努力,就是對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你講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更不愿意和你溝通。”我這才明白,我過于強調(diào)“道理”,把兒子養(yǎng)廢了。原來,只會與孩子說教的父母,永遠養(yǎng)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一、給孩子灌輸?shù)览恚亲顭o效的教育方式
在兒子年幼的時候,我曾多次告訴他一些“道理”,例如吃飯時不要挑食,不要吃太多冰淇淋或糖果,因為這對身體不好。盡管我是出于關(guān)心,但孩子通常無動于衷,堅持自己的想法。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我開始向他灌輸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價值觀念,強調(diào)努力學習和奮發(fā)向前的重要性。然而,孩子往往聽而不聞,似乎無法理解我所說的道理。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兒童的大腦發(fā)展是漸進的,首先發(fā)展的是情感部分,而理性思維的發(fā)展則較晚。這意味著年幼的孩子很難理解抽象的道理和概念,因此對于他們來說,父母的道德說教往往是無效的。
此外,心理學上還存在一個“超限效應(yīng)”的概念,即過多、過強或時間過長的
刺激會導致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反應(yīng)。這意味著如果我們不斷地向孩子灌輸?shù)览恚麄兛赡軙兊梅锤泻筒辉敢饴爮摹?br/>
二、有時,說教也是一種心理暴力
父母常常以最好的意圖,盡力向孩子灌輸?shù)览恚袝r這種行為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有時,說教也是一種言語暴力。
我曾經(jīng)不斷地勸誡兒子,有時甚至會大聲責備他,而他則表現(xiàn)出反感和抗拒。這種不斷的嘮叨和說教,實際上是一種不信任和責備的表現(xiàn),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打擊了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一位網(wǎng)友分享了她的經(jīng)歷,她的母親經(jīng)常嘮叨她,無論大小事情都要指責。她逃避、反抗,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對學習和生活都感到困惑和沮喪。父母的嘮叨,看似是關(guān)心,但實際上是一種慢性心理折磨。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而不是不斷地灌輸?shù)览怼:⒆油ㄟ^親身經(jīng)歷和實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育。
三、以理智與愛心教育孩子
如何改變養(yǎng)育方式,避免只會講道理的養(yǎng)育方式呢?以下是一些方法:
1. 用體驗代替講道理: 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來學習。這可以是參觀工作場所、志愿者活動、實地考察等。通過實際體驗,孩子更容易理解父母的觀點。
2. 以退為進: 不要與孩子對抗,而是給予他們尊重和支持。尋找合作的方式,讓孩子參與決策,讓他們感到被聽取和認可。
3. 用幽默代替嚴厲的說教: 使用幽默的方式來與孩子溝通,讓他們感到輕松和愉快。幽默的溝通方式可以緩解緊張和沖突,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建議。
4. 傾聽孩子: 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感受,讓他們感到被理解和尊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讓他們愿意與您分享。
5. 自我反思: 父母應(yīng)該不斷反思自己的養(yǎng)育方式,尋找改進的空間。接受專業(yè)的教育和培訓,以更好地了解如何與孩子建立積極的關(guān)系。
最重要的是,要記住父母是孩子的引導者和榜樣。用愛心、理智和尊重來教育孩子,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和自尊心,幫助他們成為有責任感、有出息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功養(yǎng)育出獨立、有道德、有價值觀的孩子。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36-4297-0.html把兒子養(yǎng)廢后才明白:只會講道理的父母 永遠養(yǎng)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聲明:本網(wǎng)頁內(nèi)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