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不少家長收到了老師的通知,要求家長幫助孩子們“調整作息時間,收收心,積極迎接新學期”。收到通知的家長們普遍想到的就是減少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而這種做法經常會遭到孩子的強烈反對。
陳女士的家庭沖突
暑假伊始,陳女士的兒子小寶提出想要擁有一臺自己的手機。想著孩子辛苦了一個學期,而且馬上要上初中了,陳女士便滿足了孩子的要求。考慮到孩子的眼健康,玩電子產品時間太長怕孩子近視,也擔心孩子的自制力不夠,沉迷電子產品,陳女士和孩子約定“每天玩手機時間不得超過1小時”。
剛開始孩子執行得不錯,每天完成規定的暑假作業后到陳女士處拿上自己的手機,1小時后再還回來。
但是,令陳女士沒想到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孩子表面答應每天只玩1小時,實際上卻每天熬夜玩手機。
陳女士發現,小寶經常是早晨剛起床沒多久就犯困,中午要午睡,這令她覺得不正常。翻看了家里的監控錄像后,陳女士發現兒子總會在半夜到客廳拿自己的手機,次日清晨再偷偷放回去。
發現了小寶偷偷玩手機的陳女士一下子火冒三丈,并且以即將開學為由,沒收了兒子的手機,沒想到卻發生了家庭沖突。平時溫順的小寶好似變了個人,向陳女士哭著大喊大叫。小寶覺得暑假是自己的,只要完成作業,時間怎么分配就該自己說了算,而陳女士則覺得兒子的行為已經可以算是電子產品成癮了,必須進行干預。
準確界定是否成癮
門診中,像陳女士這樣擔心孩子存在電子產品成癮問題的家長不在少數。
其實,很多家長眼中孩子對電子產品的“成癮”并沒有那么嚴重,只是因為孩子生活安排的豐富性不夠。因此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尋找興趣愛好,積極參加課外實踐,豐富孩子的生活。有了豐富的活動安排,很多孩子會自然地放下電子產品。
當然,也有些孩子可以被界定為電子產品成癮。一旦孩子出現了“失控”“對抗”的情緒或行動,就可以被界定為電子產品成癮了,需要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與介入。比如,當家長沒收孩子的電子產品后,孩子出現絕食或者拒絕上學的情況,就屬于對抗行為。
心理醫生會根據成癮問題的程度給出專業的應對建議。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以及干預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尺度,家長的情緒往往是“點燃”孩子失控行為的導火索。家長也可以積極與學校溝通,請老師以家訪的形式一起管理孩子。
“開學綜合征”
除了對電子產品欲罷不能,日夜顛倒、食欲不振、注意力無法集中等行為在開學時也成為了孩子們的“攔路虎”,被坊間稱為“開學綜合征”。
其實,“開學綜合征”并不是醫學診斷的疾病名稱。老百姓平時所說的“開學綜合征”“假期綜合征”,通常是孩子在一段較長時間的休假中生活習慣改變造成的。
此時,家長要和孩子認真溝通,幫助他們建立調整意識,形成迎接開學的積極態度。同時,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重新安排每天的作息時間,逐漸調整,一般在1~2周時間孩子可以順利完成自我調節。(王奕權)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36-41770-0.html開學后 孩子的電子產品要沒收嗎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