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我不想上”時,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家長又應該推著他們堅持,還是允許他們放棄呢?
作者: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高級兒童情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兒童閱讀推廣人。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語數外的黃昏、音體美的黎明”,雙減之下,學科培訓少了,素質類的興趣班卻是全面開花。
多出來的課外時間,家長可看不得孩子閑,于是各類興趣班開始提上日程。
琴棋書畫,藝術熏陶不能少;籃球游泳跆拳道,運動健身缺不了;圍棋書法編程課,樣樣都得來一個……
五花八門的興趣班,掏空了家長的錢包,也榨干了孩子的精力。
所以,當孩子歇斯底里地發出“我不想學”的吶喊時,父母是既心疼錢包,又擔心落后。
思前想后,堅持還是放棄,就成了老大難的選擇了!
一、被逼上興趣班的孩子
長大后會感謝你嗎?
堅持吧,怕孩子沒興趣,每次上課都得拉鋸戰,最后雞飛狗跳卻學無所成,還破壞了親子關系。
放棄吧,前期砸了大量時間精力金錢,實在不忍心前功盡棄,也怕孩子將來沒有“一技之長”會埋怨父母當年咋不“逼我一把”。
養娃畢竟是一場無法NG重來的電影,顧慮太多,無從下手。
那么,干脆先跟著大數據,坐上時光機,一起來去聽聽過來“娃”的心聲——
那些被逼上興趣班的孩子,長大后會感謝你嗎?
這是一份來自“爸爸真棒”公眾號的調研,獲得了日本京都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情報分野”博士協助分析,以及IBM公司的數據軟件支持。
讓我們看看這些根據1000余條家庭回復分析和提煉出來的重點。
并非每個孩子都會感謝你
盡管父母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成年后的回答樣本中,接近半數卻傳達了不滿的情緒。
當然,也有過半的孩子在成年后會感謝父母當年的“逼迫”。
根據IBM公司旗下SPSS軟件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感興趣程度提高、技能水平提高、沒有半途而廢、后期得到了家長更多尊重的孩子,更容易在成年后感謝父母。
▲上表中Pearson相關系數越大說明因素之間相關性越高,帶**說明兩者顯著相關
成年后,孩子對上興趣班的反饋
當孩子長大,回頭評價興趣班帶給自己的,究竟是成長還是傷害呢?
數據顯示,孩子給出的積極評價中“培養興趣”、“一技之長”、“社交屬性”占大比例。
但是,“浪費時間”、“占用精力”、“天賦不足”、“心理傷害”在消極評價中則被提到最多。
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對興趣班的評價
報告最終給出的結論,特別指出了這幾點——
(1)孩子對興趣班的態度:關鍵不在于前期父母的態度是逼迫還是尊重,而在于后期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2)上興趣班重點在于培養興趣:興趣提高了,長大后更容易感謝父母。 (3)自信比技能提升更重要:比起通過打壓提高成績,用鼓勵激發信心更能獲得孩子感恩。 (4)父母的態度最重要:孩子能否堅持下去,父母的態度影響巨大。
二、我們都理解錯了
興趣并不是最好的老師
人們常常拿愛因斯坦的那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來做文章,編造出無數名人因“興趣”而創造出輝煌成就的故事。
但科學研究表明了,興趣并不是最好的老師,過程中的成就感才是。
維基百科對興趣的定義是:人類定期為了滿足對某些事物的濃厚熱情及自我享受或歡喜而去做的活動。
這里劃重點:定期、熱情、享受。
孩子對某事有熱情、享受其中、愿意定期去做。
“真興趣”是我對彈琴有熱情,享受彈琴的過程,并且愿意為此定期練習。
“偽興趣”是我可能對彈琴有興致,覺得好玩,但需要別人推著去學去練習。
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Edward L. Deci與Richard Ryan早在1970年就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從人性心理需求的角度總結出:
人如果持續有動機做一件事情,必須同時滿足三大心理訴求——
自主感autonomy:我自己想要的
勝任感competence:我能做到,并且能做好
需求感relatedness:我是為我自己而做
人們常常只看到了第一點,認為孩子愛好某事(自主感),就理應能“能做好”(勝任感),并且應該有“這是為了自己”(需求感)的認知。
父母一廂情愿地認為——孩子喜歡某事,就能為之堅持。 卻無視了一個真理——興趣始于愛好,卻不成就于愛好。
正如一個吃貨,不一定愛好烹飪;一個動畫迷,不一定愛好畫畫; 一個愛汽車的人,不一定會修汽車。
所以,一個喜歡“玩”鋼琴的孩子,并不一定就喜歡“練”彈琴。
如果一個孩子,最初看到鋼琴,在琴鍵上玩得不亦樂乎,那只是“感興趣”。
但學琴后,每天都得父母逼著才肯練琴,練的時候也嘟嘟囔囔不愿配合,那么鋼琴就不是他的興趣。
正如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所說:如果你要造船,不要招攬人來搬木材,不要給人指派任務和工作,而是要教他們去渴望那廣袤的大海。
從“感興趣”到“成為興趣”,把最初的“愛好”變成真正的“熱愛”。
父母要做的,不是趕驢上路,而是伴鳥飛翔,激發孩子對藍天的向往,然后助力他們豐滿羽翼,振臂高飛。
向往能讓孩子啟程,但熱愛才能讓他們飛得更高。
三、“養”興趣,而不是“練”興趣
比起問興趣班要不要堅持,不如問如何讓孩子保持興趣。
常言道,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
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那盞燈?來看看這個真實故事——
最近在網絡上迅速走紅的一對“父承子業”的杭州父女,爸爸因“抄襲”四歲女兒后再創作,而引來了眾多的關注和點贊,還獲得了多家美術館邀約做展覽。
女兒愛涂鴉,滿屋子亂畫。
這位金爸爸并沒有限制她的肆意發揮,而是將女兒隨手畫下的作品,“抄襲”后再創作,然后發表到網絡上。
每一幅的介紹,都清楚標明了是第幾次“抄襲”。
金爸爸表示,面對愛畫畫的女兒,他和愛人的做法并不是送她去美術班,只是提供給孩子盡情發揮想象力的空間,在她創作時從不干擾。
并且,從小就給她“洗腦”,說她是一個畫家,不遺余力地夸贊她畫的畫作如何出彩。
在這樣的呵護和鼓勵下,熱愛畫畫的種子牢牢在女兒心底扎根發芽。
小手如同一支充滿創意的畫筆,每天回到家都會投身繪畫的世界,描繪各種充滿靈氣的涂鴉。
將“喜歡”變成“擅長”,是將“感興趣”變成“興趣”的最好辦法。
“養”興趣,是靜待花開的栽培;“練”興趣,是填鴨式的痛苦。
前者讓孩子享受過程,獲得成就感,自發想要向上生長;后者卻如揠苗助長,拔高了才藝,卻可能扼殺了孩子的興趣。
最初喜歡彈琴的孩子很多,最后真正堅持并且熱愛的卻很少。
就是因為,父母弄錯了“養”興趣的方式,并非機械地報班和練習,而是讓孩子對彈琴保持興趣——
首先,需要激發孩子對鋼琴的好奇心。當他坐上琴凳,手指落鍵,無論彈出何種聲音,都請大聲贊賞,讓他找到對彈琴的向往。
其次,在練習的過程中,少放大缺點,而是不斷發掘孩子進步的閃光點,給予正向反饋,讓孩子獲得深信自己能彈好樂曲的成就感。
興趣和堅持是相輔相成的。
好奇心會激發興趣,深入地探索會產生成就感,成就感又會強化興趣,讓愛好得以堅持。
如此良性循環中,讓孩子從“喜歡彈琴”到深信自己“擅長彈琴”,找到自我認可的信心,從而擁有更多面對挑戰的勇氣和堅持。
四、“不想上”不是不愛了
而是“愛不起”
《家有兒女》中,劉星和媽媽的一段對話曾經廣為流傳——
劉星埋怨媽媽:“小時候怎么你沒有給我培養一個特長啊?” 媽媽說:“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反駁道:“我不愿意學,您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就得逼著我學。”
面對興趣班,很多家長時常遭遇的一個難題就是——
孩子最初對某事愛得深沉,最后卻丟下一句“我不想學了”,放棄得徹底,怎么辦?
孩子嘴笨,只會把原因歸結為“我不喜歡”。
有些父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孩子“不知上進,半途而廢,浪費父母心血”。
但有智慧的父母,會懂得少說多聽,深挖孩子“不喜歡”背后的原因。
遇到了挫折和瓶頸
孩子越小,抗挫力越差。當學習難度提升,沒辦法順利完成任務時,信心受到打擊,就容易產生退縮心理。
這時,那句“我不想上”的潛臺詞,可能是“我做不到”。
所以,父母需要做的是傾聽孩子的心聲,找到讓他們止步不前的絆腳石。
幫助孩子把困難的任務拆解,細化成孩子能夠完成的顆粒。
例如孩子練琴時,琴譜背不下來,那我們就幫助他分成小段,每天練習一段;
練跳繩時,一次跳1000下有難度,那就早中晚各跳300下好了;
學跳舞,下腰劈叉太痛苦,那拆分動作,每天加練一點點;
不要一味地追求練習的時間長,難度深。
只要每次有進步一點點,少量多次,分散練習,降低了難度,懸在孩子頭頂的壓力巨石變小,孩子就更能鼓起勇氣去克服困難。
一次次小型打怪升級的“通關體驗”,會積攢信心,讓孩子有足夠的自信去面對更大的大Boss。這份不畏懼困難的自信,比能否堅持更為珍貴。
沒有獲得成就感
興趣班的選擇原則,應該是揚長避短。讓孩子的天賦得以發揮,特長變得“更長”。
但許多家長在選擇興趣班時卻容易陷入誤區,覺得孩子天性太好動,就報個書法班讓他靜坐養性;
覺得孩子太內向膽小,就報個練口才練膽量的演講班;
覺得孩子缺乏邏輯思維,就弄個編程課讓腦子轉得快一些。
卻忽略了,補短的成效低,過程痛苦,放大了孩子的不足,打擊了他們的信心,自然會受到孩子的抵觸和反感。
還有一種,就是過分在乎將興趣變成“優勢”,渴望出成績。
所以在學習過程中給孩子施加了過重的壓力,過高的要求。輕則催促、貶低,重則責備、怒罵,使得孩子喪失了對學習的熱情。
當原本的“彈琴讓我放松”變成了“練習讓我受罪”,哪個孩子還會愿意堅持呢?
學習的過程失去了樂趣,只剩下機械化的練習和痛苦的體驗,孩子就會蹦出那句“不想學了”。
所以,在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時,重質不重量,不能只考慮“有用”,而要多聽聽孩子是否“有愛”。
選擇以后,也別忘了“享受過程”比“學有所成”更為重要。
只有讓孩子保持內在動機,感受到“我能做好”,有熱情、享受其中、愿意定期去做,興趣才能落地生根開出花。
缺乏持續的動力
每個興趣班堅持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厭倦期和懈怠期,尤其是孩子年紀小的時候,還沒有目標,只是跟著父母和老師的節奏,被推著向前走。
這時,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建立“正向循環”,就是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是如何一點點擅長這項活動,又在其中獲得了那些成長。
我們可以陪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合適難度的任務或目標,讓他有所期待和追求。
然后拆分大目標,給孩子提供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小目標,再一起把小目標一一攻克。
讓孩子內心打開“自我驅動”的小馬達,找到持續前進的動力,獲得自主感、成就感和歸屬感。
五、尊重孩子,靜待花開
堅持or放棄,并不是最難的選擇題。 難的是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興趣所在。
有遠見的父母,不會患得患失,會允許孩子多嘗試,多體驗。
當孩子想學,他們奮力托舉;當孩子另有所愛,他們尊重支持。
如果孩子暫時還沒有找到心中所愛,也沒關系。
人生那么長,慢慢陪伴和引導孩子感悟世界,尋找“真愛”。
因為他們深知,“興趣”不是為了給簡歷增添光彩的附屬品,而是增添人生色彩的一抹艷陽。不怕遲,只怕急。
摩西奶奶決定開始認真畫畫的時候已經78歲;
阿加莎·克里斯蒂62歲時才寫出世界上最長的戲劇;
杰西卡·坦迪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都80歲了;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84歲的鋼琴獨奏會,座無虛席。
正如“知心姐姐”盧勤在《長大不容易》中所說:
兒子有音樂的興趣與天賦,可是他沒有成為音樂家,他獲得的是對生活的熱愛; 兒子有創作戲劇的興趣與天賦,可是他沒有成為藝術家,他獲得的是幽默的性格和樂觀的生活態度; 讓孩子學特長,并不是企盼他一定能成為一個顯赫的‘家’,是希望他能夠身體和精神全面發展,期盼他成為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養兒如種花,重要的不是看花開幾朵,而是需要看根扎得深不深,枝干長得直不直。
花兒開放時,搖曳在風中,飄飄起舞,芬芳洋溢的不是香氣,而是在養花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堅持、創造、期待。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34-4008-0.html大數據告訴你:那些被逼上興趣班的孩子, 后來都怎樣了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