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癥就象是一匹闖入叢林的野馬,踩踏了原本該逐漸茁壯的樹苗,父母看著自己呵護的樹苗受到傷害,無不驚慌失措,也不知為何野馬要闖入,這是一種失控、不在規劃內的意外。驚慌之余,是找到方法安撫野馬、或是展開一連串驅離、拉扯野馬的過程,對父母真的是難為的考驗。
有的父母開始四處求醫或者查閱資料,開始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錯誤,有的開始向孩子認錯檢討,有的不敢再向孩子發脾氣,可是,父母的這些改變都是為了“治療孩子的病”,按照某些孩子的話說“他們都是暫時的改變”“他們都是裝模作樣”“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也有一些孩子無論藥物治療還是心理干預效果都不好,情緒不穩,不能出門,不能復學,常常出現嚴重自殺想法,父母只好有一人陪同,日夜監護。
有些孩子,常常會沉浸在網絡游戲世界,不愿出門,不愿看醫生,更不愿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這些都讓父母心急火燎,而又無可奈何。
有的父母不再逼孩子上學,可是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錯過上學時機,父母內心又無比著急。
總之,這類青少年抑郁癥會讓整個家庭陷入困頓和無奈之中。當孩子出現抑郁之后,父母到底該怎么辦呢?
01
見事于機先:關注青少年抑郁癥的特異性表現
孩子都抑郁癥了,當父母的你們難道還看不出來嗎?
當孩子患上抑郁癥,父母可能會面臨這樣的質問。但中國父母一般都是注重孩子的生理健康,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對于大多數家長來說,可能真還看不出來。
青少年抑郁癥的種種表現,在非專科人士的眼里,與思想品德、個性問題相混淆,或誤診為腦供血不足、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心血管系統及消化系統等疾病。
抑郁癥重在預防,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家長首先應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特別是青少年抑郁癥的特異性表現。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下表現,家人應予以重視,盡快帶孩子就醫。
一、要換環境。
可能在學校或單位發生過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沒什么原因,患者便深感所處環境的重重壓力,經常心煩意亂,郁郁寡歡,不能安心學習工作,迫切要求父母為其想辦法,調換班級、學校或工作單位。當真的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患者的狀態并沒有隨之好轉,反而會另有理由和借口,還是認為環境不盡人意,反復要求改變。
二、反抗父母。
患者在童年時對父母的管教言聽計從,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會后,不但不跟父母溝通交流,反而處處與父母鬧對立。一般表現為不整理自己的房間,亂扔衣物,洗臉慢,梳頭慢,吃飯慢,不完成作業等。較嚴重的表現為逃學,夜不歸宿,離家出走,跟父母翻過去的舊賬(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離異再婚對自己的影響等),要與父母一刀兩斷等。
三、坦途無悅。
面對達到的目標、實現的理想、一帆風順的坦途,患者并無喜悅之情,反而感到憂傷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學卻愁眉苦臉、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學學習期間,經常無故往家跑,想休學退學。
四、似病非病。
患者一般年齡較小,不會表述情感問題,只說身體上的某些不適。如有的孩子經常用手支著頭,說頭痛頭昏;有的用手捂著胸,說呼吸困難;有的說嗓子里好像有東西,影響吞咽。他們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復發作,但做了諸多醫學檢查,又沒發現什么問題,吃了許多藥,“病”仍無好轉跡象。
五、不良暗示。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潛意識層的,會導致生理障礙。如患者一到學校門口、教室里或工作單位,就感覺頭暈、惡心、腹痛、肢體無力等,當離開這個特定環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種是意識層的,專往負面去猜測。如患者自認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自己不會與人交往;自認為某些做法是一種錯誤,甚至是罪過,給別人造成了麻煩;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辦等。
六、自殺行為。
重癥患者利用各種方式自殺。對自殺未果者,如果只搶救了生命,未對其進行抗抑郁治療(包括心理治療),患者仍會重復自殺。因為這類自殺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學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02
接受他/她的抑郁,抑郁其實是一種生理癥狀。
生病后的自己,能不能被接納,是支撐抑郁癥患者持續面對痛苦的重要因素之一。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是愛這個孩子的,只是,面對抑郁,父母也有自己的關卡要過。
父母要先面對自己如何看待抑郁癥的議題。當孩子出現抑郁的癥狀,可能是情緒低落或沖動、失眠、拒學、甚至自殺行為時,父母是否有機會停下來想一想,抑郁癥是什么?我害怕這個疾病嗎?我的孩子有抑郁的癥狀了,我怎么想孩子為什么會生病?是因為他太鉆牛角尖、愛胡思亂想(把疾病歸咎到個人因素),還是他受到外界影響、看太多奇怪的影片、交了奇怪的朋友(把疾病歸咎到外在環境)?許多父母想找到病因,常常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罹患了抑郁癥。
由于抑郁癥的病理機轉相當復雜,當然父母還是可以加以評估,孩子是否感受到某些環境或情境的壓力所導致抑郁,但必須坦言,在青少年期之前,除了校園霸凌、或是非家庭內的暴力侵犯之外,多半孩子所感受到的壓力還是來自于家庭:父母的期待與要求、情緒上的控制、身體上的暴力與侵犯等等。而父母是否愿意開放自己、檢視孩子的壓力來源是否和自己有關,或者是一味把責任推到孩子或環境的問題上呢?
不管導因為何,抑郁其實是一種生理癥狀。孩子因為各種原因使得腦中控制情緒穩定的內分泌失調了,于是出現了抑郁,而服藥可能有助于調節內分泌的穩定。一旦抑郁癥已經發病,就已經引發了生理的變化,就象是頭痛、胃痛一樣,是需要治療的,那么,為何胃痛就醫不需要隱瞞、而抑郁癥就醫就不得公開呢?這其實就是對憂郁癥的污名化。
03
不要諱疾忌醫,更不要病急亂投醫
孩子患了抑郁癥,首先要帶孩子到精神衛生專科醫院就醫,明確診斷,根據情況,及時治療。最好能夠雙管齊下,藥物治療加心理治療。
不要病急亂投醫,臨時抱佛腳,到處燒香拜佛、請菩薩保佑、請風水先生調整風水,也不要到某些百度競價排名靠前的私營醫院,或者在網絡四處打廣告的小醫院就醫。他們往往會用夸大療效的廣告吸引患者家屬,用所謂的神經遞質檢測儀器評估、用所謂國際最新治療儀器和所謂無毒副作用純中藥制劑來治療抑郁癥,還有醫院公然打廣告保證絕對治愈,終生不復發。
這些迷惑人心的坑蒙拐騙的醫院,開始瞄準難治的抑郁癥患者,往往讓患者既花了錢又耽誤了時機。
家長要多多學習抑郁癥相關心理健康科普知識,了解抑郁癥常用的有效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了解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過程,積極配合心理治療或心理咨詢。
目前在三甲綜合醫院都有心理科門診,越來越多的醫院有精神科或臨床心理科,有的稱為身心科、神經心理科。這些科室大多有心理治療師可以開展心理治療。
由于我國心理咨詢師隊伍良莠不齊,家長在尋找心理咨詢師的時候需要了解咨詢師的個人資質與受訓背景,了解機構的管理是否規范,最好尋找有精神科實習或工作經驗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咨詢專家。某些咨詢師只是寫過幾本心理科普書或暢銷書就自封為專家,其實未必有豐富的臨床咨詢經驗和規范的訓練與督導。
04
有界限的陪伴,很重要
如果父母逐漸接受孩子就是生病了,只是走過第一關。面對抑郁癥子女起伏不定的情緒、時而冒出的自殺意念,就會是父母需要走過的第二關。我所接觸的家庭中,有一大類的父母,是站在一旁觀看著、并對生病的子女說:「你要自己振作啊」、「不要讓抑郁癥狀打敗你」……,但通常孩子的反應是更加激動與憤怒的回應:「我就是沒有辦法。」「正向思考在病到一個程度之后都是沒有用的,在之前可能有用,可是旁人無法判斷情況到哪里,過了一個點之后,反過來象是攻擊,提醒你做不到這些事情。」這時候,過度正向的鼓勵、指導、或建議,對抑郁癥的子女來說,就反映著父母雖然想接受自己的病,但還是無法理解自己在疾病中的經驗與感受,或是透過建議,讓父母自覺還幫得上忙。此時的父母象是一個無助的旁觀者,透過對罹病的子女加以評論并給予指點來協助子女,引發的感受經常是疏離而令人不舒服的。
而另一類的父母,則是跳進去與生病的子女共舞:「你想死我陪你一起去死」、「你這樣抑郁就是在折磨我」……,這樣把子女的抑郁變成自己的負擔,看似想要用自己的生命來鼓舞孩子、制止孩子落入抑郁或自殺的處境,但也可能引發抑郁癥子女更深的罪惡與愧疚感,成為另一層壓力。此時的父母因為自己無力面對抑郁癥的變化,失去界限地把自己的無力感和子女的抑郁癥狀混雜在一起,常容易使得治療更加困難。
父母的陪伴當然是重要的,然而陪伴過程需要加入真正的理解,即使最終還是感覺不懂,但嘗試理解的態度,已經是一種積極的作為了。試著聽聽抑郁癥子女所經驗到的疾病歷程,以及生病所造成的影響,然后說說父母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困惑,或者分享自己想幫忙卻使不上力的心情,問問孩子自己還能做些什么?我的經驗中,孩子通常會問父母:「我生病了,你還愛我嗎?」而父母對于這個問題通常感到訝異,多半他們的回應是:「那當然。」(當然也有少部分父母是不接納的,但這樣的父母自然不可能進到陪伴的歷程)。
對于罹病的子女而言,父母是否會因為自己的疾病而覺得丟臉、失望,進而失去對自己的關注,是需要加以核對及確認的。此時,父母的陪伴、理解、以及確認彼此關系的連結,有助于子女在脆弱的時刻,知道自己仍然被愛、被牽掛、被關注,而能比較有力量撐過抑郁的襲擊。此時的父母,站在子女的身旁,不離開地持續表達關注、但也不涉入子女因應抑郁的歷程,陪伴本身,就是支持孩子繼續活著的力量。但是,該如何面對癥狀的影響,也只有罹病的子女自己能夠決定。
05
家長也需要心理咨詢與治療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罹患抑郁的青少年其家庭在多方面與普通正常家庭存在差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評估被診斷抑郁癥的青少年的家庭和無精神障礙的青少年家庭的家庭功能。
研究者找到了18個13到18歲的孩子以及他們的一級親屬共70人,將被診斷抑郁癥的青少年家庭設置為實驗組,將無精神障礙的青少年家庭設置為控制組,并保證了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家庭成員在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兄弟姐妹的數量和年齡、父母婚姻狀況和經濟收入上達到匹配。
實驗過程中家庭治療師對每個家庭進行結構式家庭訪談,以評估其九個方面的家庭功能,包括溝通、規則、角色、領導力、沖突、攻擊性、情感、個性化和保持凝聚力。一共有兩位家庭治療師對這些家庭進行了訪談,為了防止被不必要的信息干擾,他們提前并不知道他們的訪談對象是有抑郁癥青少年的家庭還是普通的家庭。評估采用一套標準化編碼系統,經過對編碼數據進行分析之后,研究結果表明,患抑郁癥青少年的家庭在七個方面的得分平均分相對于正常的家庭更低,特別是情感維度上。兩種家庭在規則和領導力方面沒有顯著差異。由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抑郁青少年的家庭中,表達情感似乎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相比于普通家庭,抑郁癥青少年的家庭成員在與彼此溝通、定義他們的角色、解決沖突、表達攻擊性、表達情感、保持獨立和凝聚力方面存在困難。這樣家庭的父母很難把他們的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承認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欲望、情感和想法。
在訪談中,治療師會問到以下六個問題:
(1)想象一下,不到一個月后你就會搬家,我希望你們可以一起計劃一下這次的搬家行動。
(2)當你在做一項很難獨立完成的任務時,你會怎么辦?
(3)說說你喜歡自己哪些方面。
(4)描述一下家里都怎樣慶祝節假日。
(5)想象一下,當你正在和家人聊天時,有人來敲門了。你正準備去開門,和你聊天的人卻推了你,你會怎么做?
(6)每個人選擇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任何人都可以),并用語言以外的方式向他/她表達你對他/她的喜愛。
除此之外,研究者還觀察了家庭全體成員在90-120分鐘內的互動。最后由兩名家庭治療師根據其回答及互動情況對兩組家庭的功能進行評估計分。
實驗結果表明,與普通家庭相比,抑郁癥青少年的家庭有幾個特點:
(1)主要是由父母主導解決問題,孩子幾乎沒有發言權,而普通的家庭則更為民主。
(2)在遇到困難時,普通家庭的成員之間會互相尋求幫助,而抑郁癥青少年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向家人尋求幫助,甚至有人說:“我不會向他們求助,而且他們也不會發現我需要幫助。”
(3)相比起普通青少年,抑郁癥青少年很難說出自己的優點。
(4)在節假日期間,抑郁癥青少年的家庭不會有太多特殊的活動,即使外出,父母也會帶上孩子,而正常家庭的父母則會更多地選擇走親訪友,夫妻兩人出游,讓孩子選擇自己的活動。
(5)另外,在家庭回答第五個問題時,研究者發現,當被家庭成員推搡時,抑郁癥青少年家庭中父母之間不會做出反擊,但被孩子推搡時,父母會做出反擊,而被父母推搡時,孩子往往不敢反駁,孩子只有在被同輩推搡時才會有所反擊,而在正常家庭中,除了父親不會對母親的推搡有所反擊,在其他成員間這種攻擊性的表達要顯著高于抑郁癥青少年家庭。
(6)在正常家庭中,成員會通過身體接觸等方式主動向家人表達喜愛,而抑郁癥青少年家庭則會盡力避免主動向家人表達情感。因此,抑郁癥青少年家庭在各個家庭功能方面都較正常家庭有所缺陷。
抑郁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情感障礙。此研究表明情感表達的不同是區分抑郁和普通家庭的重要維度。難以表達情感的家庭缺少合適的溝通語言、友善的態度和身體上的接觸。因此,一個出生在無法表達情感的家庭中的孩子,他們會從父母和兄弟姐妹身上學到壓抑的情感表達方式,將他們的感受和情緒隱藏起來。如果家庭允許他們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個性,那么家庭成員間就能用開放的態度坦然面對彼此的差異。
在孩子做心理治療或心理咨詢的同時,家長最好也參與心理咨詢與治療,特別是當孩子同意與家長一起咨詢或治療時,可以開展家庭心理治療與咨詢。
孩子的抑郁癥有它的心理功能,往往這是家庭系統出現問題的征兆,也是需要家庭做出改變的信號。因此,家庭治療或配合孩子咨詢治療,父母接受咨詢與治療非常重要。咨詢師或治療師會幫助家長看到家庭系統出現問題的模式,幫助父母覺察親子互動關系中需要改變的方式,或者幫助父母覺察夫妻之間的交流互動模式。通過父母或家庭的改變,孩子的抑郁往往也會得到緩解或療愈。
06
慢慢調整家庭氛圍
孩子抑郁了,對于家庭來講是一個很大的事件,甚至是沖擊性事件、危機性事件,特別是孩子常常提出要自殺,父母往往會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時間一長,父母就會出現崩潰的感覺,甚至自己也會嚴重失眠、焦慮、抑郁了。有的父母開始逃避、夫妻之間開始互相指責,甚至有的婚姻因此解體。因此,家庭氛圍需要在醫生或心理專家幫助下,進行穩定化、正常化調整。
家庭的生活節律需要逐漸恢復,家庭的業余活動需要慢慢豐富起來,一家人的游戲或運動活動需要多起來,一家人外出就餐或在家聚會要多起來,增加一些文娛活動或閱讀、看電影、彈琴、唱歌等活動。
隨著孩子情緒穩定,父母的工作也需要慢慢調整,逐漸恢復常態。當然,父母如果是工作狂,則需要調整,減少加班與出差,確保周末與晚上陪伴孩子。
07
聽聽孩子的聲音(來自知乎)
按我作為孩子以及抑郁時期的感受,談一些孩子角度對父母的建議。
1、給孩子創造平和的環境。父母一定不要打擾孩子,仍然和往常一樣生活,不要讓孩子察覺到刻意營造的感覺。對于孩子,每天可以問幾個不會參雜太多情緒的問題,如“今天感覺如何?”如果孩子不愿意回答,就不要問第二次。
2、知道孩子想要做什么或什么興趣。如果孩子想整天躺著,不要過于擔心和試圖改變這種狀態。孩子的要求如若不過分,盡量滿足。抑郁時幾乎沒有渴望的事,如若還有,滿足這些事的實現有利于減輕患者內心壓力,也可能會使患者感到愉悅一些。我每天就看花草,外界的吸引減輕了內心的思考。如果孩子沒有興趣做什么,不要自作主張為孩子選擇。
3、尋找抑郁癥相關資料,讓孩子各自單獨閱讀,父母也讀。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非常重要。尋找的資料一定要是專業的,不能全然相信非專業書籍,比如抑郁癥患者痊愈后寫的治療書籍等等。
4、抑郁癥很大可能會使人陷入一個死胡同是:“我有抑郁癥,我要表現出抑郁癥的癥狀。”我起初便是這樣,像患癌的人不停思考自己就要死亡,后來不停思考,跳出了這個圓,我意識到自己在竭力表現得更嚴重,在夸大病情。甚至有一部分抑郁者因為抑郁癥而炫耀,過度訴說抑郁時的痛苦而吸引關注。一定讓孩子明白,抑郁癥可以控制和預防,盡管不能治好,但竭力預防并不會影響自己。
5、孩子很善良,不愿意耗費父母資源錢財等等。一定要陪伴孩子。陪伴是最重要的,可以不用面對面陪伴,但讓孩子知道自己身邊一直有人會使其好些。
6、找出孩子的誘發因素。如果是遺傳因素則另當別論。個體素質是否高度敏感,還是有壓力源,具體是什么壓力源等等。除遺傳因素,每種因素都能有對策。
7、其余還有,可以為孩子購買一些藍色、檸檬色、綠色等看起能感覺愉悅的純色衣褲。抑郁時視物顏色有可能會改變,顏色會變得稍微灰暗。愉悅色會產生一些欣喜感。
抑郁時很少快樂,但可以感受快樂。以上是刺激一些小快樂,如果快樂分大小。
8、以上都是通過心理途徑。生理途徑則是八字箴言:按時吃藥,謹遵醫囑。
9、定期復診,會慢慢改變的,這個過程很慢,甚至會令父母感到煩勞,甚至惱怒。請理解孩子,孩子很愛父母,只是他們失去了表達的能力。我甚至失去了連貫表達一切的能力。
10、抑郁癥有一些沒有嚴重到自殺的程度,一定問清楚孩子主治醫生孩子自殺的風險。我的主治醫生一點也不怕我自殺,這些醫生見得多了,做幾個測試就知道了。但一定看護好孩子,抑郁癥,不能一定保證。
總之,孩子的抑郁癥,為家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成長機會,讓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讓家庭更加和諧,為未來的幸福奠定了基礎。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您會感謝孩子的抑郁癥,因為孩子的抑郁癥,讓你更加深刻地認識人類的抑郁心理現象,學會如何愛孩子,如何呵護婚姻,如何處理危機,讓家庭之樹更加健康地成長。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26-13784-0.html青少年抑郁癥就象一匹野馬 詳解青少年抑郁癥急救寶典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